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胡适道秀才东归

标题包含
送胡适道秀才东归
十年星散忽相逢,寂寞芜城古頖宫。 一炷澄泥窥祖要,三巵浮蚁对春丛。 牢刍岂解留天骥,云路还闻逐塞鸿。 莲社故人如见问,为言涉世百无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邹浩(1060年-1113年),字志完,号道乡居士,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邹浩少年时勤奋好学,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等职。他为人正...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十年离别重逢际,孤单古城中古宅。 一束沉香可见先祖遗志,三杯浊酒伴春风花开。 圈养之草如何能留得住神驹?天空大路仍听闻追寻塞外大雁的消息。 若昔日好友问起现状,只能说涉世未建寸功。
去完善
释义
1. "十年星散":形容时间与空间的隔绝。十年表示时间长久,"星散"形容距离遥远,即指相隔十年的老友重逢。 2. "寂寞芜城古頖宫":形容环境荒凉破败。"芜城"指荒废的城市,"古頖宫"是古代朝廷举行宴飨、选举的宫殿,这里比喻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 3. "一炷澄泥窥祖要":描述了聚会的场景。"澄泥"是一种精细的陶土,制作成香炉等器皿。"祖要"是指儒家经典《五经正义》中的一部分。这句话表达了用一炷香的时间来探讨学问的意思。 4. "三巵浮蚁对春丛":描述了饮酒作乐的情景。"三巵"指多次斟酒,"浮蚁"是白酒的一种美称。"春丛"指春天盛开的花草树木。 5. "牢刍岂解留天骥":这句诗使用了寓言来表达友人的才华与抱负。"牢刍"本指喂养牲口,这里比喻平凡的待遇。"天骥"是天生的骏马,比喻贤才。这句话意思是普通的待遇留不住真正的贤才。 6. "云路还闻逐塞鸿":表达了对友人远大前程的祝愿。"云路"是高空的天空,象征高远的前程。"塞鸿"指边塞的大雁,古人常常用它来代指书信或者传递信息的使者。 7. "莲社故人如见问":表达作者怀念旧日友人的心情。"莲社"是一个佛教组织,这里用来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见问"是假设被问及的情况。 8. "为言涉世百无功":告诉朋友,自己在人世间的努力似乎没有什么成果。"为言"是告语之词,"涉世"指的是在世间生活的经历。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邹浩的《送胡适道秀才东归》中,诗人表达了与故人重逢的喜悦以及离别时的感慨。诗中的“十年星散忽相逢”描述了两位故人在漫长的岁月之后意外相逢的惊喜之情,而“寂寞芜城古頖宫”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衬托出这次重逢的独特背景。 接着,诗人通过“一炷澄泥窥祖要,三巵浮蚁对春丛”这两句来描绘他们相聚时的情景。这里,“一炷澄泥”指的是用香炉燃香,“三巵浮蚁”则是比喻三人共饮美酒。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情谊以及共度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 然后,在“牢刍岂解留天骥,云路还闻逐塞鸿”两句中,诗人以马喻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和祝福。这里的“牢刍”指饲养马匹的人,“天骥”则代表千里马。诗人用这两个词暗示朋友有远大前程,他相信这位才子终将大展宏图。同时,他还以“云路”象征高远的目标,以及“塞鸿”寓示昂扬的斗志,鼓励朋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在“莲社故人如见问,为言涉世百无功”这两句中,诗人想象自己的朋友在旅途中如果遇到故交旧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涉世多年却一事无成的经历。这里,诗人借自述遭遇表达了自己谦逊的品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年间,江南名士邹浩撰写了这首《送胡适道秀才东归》。此时,北宋王朝在哲宗皇帝的统治下逐渐走向繁荣。这一年,适逢胡适道秀才科举失利,准备回乡。邹浩以诗相赠,表达对他才华的赞赏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创作这首诗时,邹浩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朝廷任职,参与国家政务,同时也热衷于文学创作。这一时期,北宋文人墨客相互交流,诗歌创作热情高涨。邹浩本人也以其才情和学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下,当时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弊端也使许多有才华的人难以脱颖而出。胡适道秀才此次科场失意,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挫折。尽管如此,邹浩仍然相信他的才华不会埋没,勉励他继续追求理想,期待他日后能够实现抱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