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
窄径下深竹,有堤平若席。
开樽荫密树,正见溪水碧。
游鱼出柳根,翕忽无定迹。
酒行不须遽,月色林上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狭窄的小路向竹林深处走去,有一条平坦的堤坝如同铺好的草席。
在树荫下打开酒杯,正好可以看到溪水映出的碧绿之色。
柳树下不时出现游鱼的影子,它们快速地游走,没有固定的踪迹。
喝酒不需要着急,月亮洒下的光辉映照在树林之上,分外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窄径:狭窄的小路
2. 深竹:茂密的竹林
3. 堤:河岸
4. 若席:像铺好的席子一样平整
5. 开樽:打开酒坛
6. 荫:遮蔽,这里指树木的阴影
7. 密树:密集的树林
8. 溪水碧:清澈的溪水,碧为形容词,意为碧绿
9. 柳根:柳树根部
10. 翕忽:迅速变化
11. 无定迹:没有固定的踪迹
12. 酒行:喝酒的过程
13. 不须遽:不需要急迫
14. 月色林上白:月光照在树林上,形成明亮的白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三月十三日在卞氏园游览的情景。诗人首先描述了园内狭窄的小径和茂密的竹林,以及平静如席的堤坝。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树下打开酒杯,看到了溪水的清澈碧绿。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了游动在水边的鱼儿,它们快速地游动,没有固定的痕迹。最后,诗人表示不必急切地结束饮酒,因为月光洒在树林上,使景色变得更加美丽。整首诗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是北宋诗人韩维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此时正是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诗人韩维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职,官至尚书郎、翰林学士。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兴衰,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在这首诗中,他以游卞氏园为主题,表达了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在诗中,韩维描绘了卞氏园的美景,通过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这种情感与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初期的繁荣时期,诗人韩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卞氏园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个人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