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梁山泊
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茫茫大海无边际,轻舟逐浪度时光。
渔民听闻号角响,群鸟振翅飞向旗帜。
河岸长满菖蒲草,远山起伏如波浪。
莲花菱叶茂密处,日间饱受蚊虫扰。
去完善
释义
1. 梁山泊: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附近的一处湖泊。
2. 巨泽:指梁山泊这样巨大的湖泊。
3. 斋船:祭祀用的船只。
4. 日撑:每天行驶。
5. 铙吹: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进退的铜钹之声。
6. 水鸟:生活在水边的鸟类。
7. 背旗旌:在船上张挂旗帜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
8. 蒲密:一种水生植物,此处形容湖面被蒲草覆盖的景象。
9. 遮如港:形容蒲草繁茂如同港口。
10. 山遥:远处的山脉。
11. 势似彭:形容梁山泊地势险要,犹如古代的彭城。
12. 莲芰:指莲藕。
13. 白昼:白天。
14. 苦蚊蝱:被蚊虫叮咬而感到困扰。
去完善
赏析
《过梁山泊》是北宋时期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梁山泊风光的诗作。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湖泊风光画卷。
首联“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描写了梁山泊广阔无边的景象。诗人用“巨泽”来形容湖泊之大,表达出梁山泊的辽阔壮观。同时,通过“度日撑”这一细节,表现了船只在水面上漂泊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梁山泊的浩渺无边。
颔联“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描述了湖面上渔民和水鸟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骇铙吹”和“背旗旌”这两个生动形象的词语,表现出渔民捕鱼时的热闹场面以及水鸟在水面上飞翔的自由欢快。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颈联“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进一步描绘了梁山泊周边的生态环境。诗人通过“遮如港”和“势似彭”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展示了湖边茂密的蒲草和远处的山脉。这种近距离和远距离的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尾联“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蝱”,则表达了诗人对梁山泊生态环境的关注。诗人通过对莲芰中蚊蝱繁多的描述,揭示了梁山泊生态的复杂多样。同时,这种关注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
总之,《过梁山泊》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湖泊风光画卷。在欣赏这幅画卷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梁山泊》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所作的一首描述梁山泊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尚无确切的记载。
韩琦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宰相,对北宋的政治和军事事务有着重大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率领军队对抗西夏和辽国的侵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他在晚年因与王安石等改革派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地方任职。
在韩琦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北方的辽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内部,官僚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韩琦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过梁山泊》描绘了梁山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韩琦对国家繁荣和百姓幸福的期盼,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