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望玩月
痴雨顿晴如有约,素娥虽老更多情。
何人肯向雪中看,已作新年满意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雨骤停仿佛有了约定,尽管月亮已经老去却依旧充满情感。有谁会愿意在雪中欣赏美景呢?新年的曙光已然照亮了我们的心扉。
去完善
释义
《腊望玩月》注释如下:
1. 腊望: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即腊月望日。
2. 痴雨:形容连绵不断的小雨。
3. 素娥:指月亮。
4. 新年:指下一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欣赏和热爱。首句“痴雨顿晴如有约”描绘了天气由阴雨转为晴朗的突然变化,仿佛是上天故意安排的一场约会,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奇妙。接下来的“素娥虽老更多情”则通过对月亮的拟人化描绘,表现了诗人在岁月沧桑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紧接着的“何人肯向雪中看”表达的是在寒冷冬季中,仍有人愿意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最后一句“已作新年满意明”则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愿,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艺术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腊望玩月》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描绘冬日赏月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的十二月十四日,正值农历腊月初一,故称“腊望”。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即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员,后因直言敢谏而被罢官。在淳熙年间,他担任浙江提举,负责管理当地的教育和科举事务。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文学和时政问题,相互砥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陈宓在月色皎洁的夜晚,与朋友共赏明月,抒发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个宁静祥和的夜晚,陈宓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世的沧桑,从而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沉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