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剑
剑法年来久不传,年来剑侠亦无闻。
一从袖里青蛇去,君山洞庭空水云。
逸人习剑得其诀,时见岩前青石裂。
何如把此入深番,为国沥尽匈奴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年来剑法已经很少有人传承,剑侠的故事也逐渐被人遗忘。自从那人手里的青蛇离去之后,君山和洞庭湖便只剩下了水和云朵。这位隐士通过修炼剑法掌握了秘诀,时常能在岩石前看到他被练剑时的风吹拂的青石开裂。他为何不把这样的剑法带入战场,为了国家贡献出他的力量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的湖中,与岳阳楼隔湖相望,古称洞庭山。这里代指楚地。
2.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这里代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 青蛇:比喻剑或宝剑。
4. 深番:指边远的蛮荒之地,这里借指抗敌前线。
5.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后来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去完善
赏析
《习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白玉蟾对于剑法的独特见解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首先,诗人描述了剑法在近年来的衰落,以及剑侠的销声匿迹,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失传的感慨。接着,通过“一从袖里青蛇去,君山洞庭空水云”的诗句,表达了剑法失传后英雄豪杰们失去斗志的现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接下来,诗人在描述逸人习得剑法的过程中强调其秘诀,“逸人习剑得其诀,时见岩前青石裂”,通过对青石破裂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剑法的威力,寄托了对强大武力的向往。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将这一身本领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为抗击外侮献出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传统文化失传的哀伤,又有对国家民族的担当精神,体现了诗人白玉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习剑》是南宋著名道士、诗人白玉蟾的一首描绘自己练习剑术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战乱频繁,民间尚武之风盛行,而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强调修身养性,习武强身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白玉蟾(约1134年—约1229年),原名葛长庚,字白叟、以号行,又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老人等。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他是南宋时道家内丹派的重要承传人,有“南宗五祖”之誉。他的诗词创作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在此时期的诗作充满了对于世事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修行的坚定追求。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不满和无奈。白玉蟾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道士,他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他在诗中也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道教修炼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