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傅钦之
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
诗欲少吟,不如不吟。
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亦不不吟。
亦不必吟,芝兰在室,不能无臭。
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
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钦之对我说:诗歌就像唱歌一样,唱多了不如唱少些,唱少了又觉得不如不唱。
我说给钦之听:其实也不是唱得多好,也不是唱得少好,也不是不唱就好。
同样不需要唱,就如同房间里的兰花不可能没有香气,金石敲击地面不可能没有声响。
对于不好的事物我们会感到悲哀,但悲哀不会让人受伤;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放纵。
去完善
释义
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
钦之:作者的朋友傅钦之,此处为引用他的话。
诗欲少吟,不如不吟。
此句也是引用傅钦之的话。意思是,写诗过多,反而可能显得浅薄;完全不写,又可能失去表达情感的机会。
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亦不不吟。
这句是作者对傅钦之的回应,表示自己写诗的态度——既不追求数量过多,也不排斥写作,保持适度。
亦不必吟,芝兰在室,不能无臭。
这句是说,如同芝兰香草放在室内,即使没有刻意去闻,也会闻到它的香气。比喻美好的诗篇即使不被人关注,也能散发出其内在的价值。
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金石:金属和石头制作的乐器,这里借指音乐。这句以金石之声为例,强调创作的美好事物无法完全掩盖其影响。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
恶:指不幸的事或令人厌恶的现象。哀:对不幸遭遇的同情。哀而不伤:表示虽然表达了对恶事的悲痛,但情感控制在适当的程度内,不至于过度伤害自己或他人。
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善:美好的人和事。乐:因好事而喜悦。乐而不淫:形容喜悦之情恰如其分,不会过度放纵。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探讨诗歌创作的境界。傅钦之认为诗人应该减少甚至不吟诗歌,以免过于沉溺其中而失去本真。邵雍则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看待诗歌创作,认为诗人在生活中既能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诗中“亦不多吟,亦不少吟,亦不不吟”与傅钦之的“诗似多吟,不如少吟。诗欲少吟,不如不吟”形成对照,显示出邵雍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见解。他强调诗人要像芝兰、金石那样,虽然身处环境中,却能不受其影响,保持自己的品质和特点。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真实地展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既能关爱和同情不幸的事物,又不至于过度悲伤;欣赏美好的事物,但又不至于过分沉溺其中。这种境界无疑是对诗歌创作的极高要求,也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答傅钦之》,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诗人邵雍所创作的。诗中的“傅钦之”是指当时的一位官员傅察,他与邵雍有着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0年左右,即北宋仁宗年间。
在这一时期,邵雍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曾师从李之才学习《周易》等儒家经典,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他的学术声誉。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并不顺利,未能进入官场,这使他转向学术研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在公元1040年左右,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强调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这对邵雍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首诗中,邵雍通过对傅钦之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