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世自不乏我,我亦安慕时。
形骸与轩冕,冉冉相背驰。
守约道可学,战胜心自知。
虽无一朝乐,亦免终身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界上总有与我相似的人,而我也仰慕时代的潮流。身体与名利都在匆匆流逝,渐行渐远。坚守约定和原则可以学到知识,克服内心挑战才能变得明智。虽然无法获得一朝一夕的快乐,但也可以避免终身的悲哀。
去完善
释义
《养生》是唐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诗歌,下面是相关的词句注释:
1. 世自不乏我,我亦安慕时:“世”指的是世俗;“乏我”指缺乏我所追求的东西;“安慕时”则是对当前状态感到满足。
2. 形骸与轩冕,冉冉相背驰:“形骸”指的是肉体;“轩冕”则是官职的代称。这里表示个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3. 守约道可学,战胜心自知:“守约”表示恪守原则;“道”指的是道德规范;“战胜心”是指克服内心的欲望。这两句表示坚守道德原则可以使心灵得到成长。
4. 虽无一朝乐,亦免终身悲:“一朝乐”指的是短暂的欢乐;“终身悲”指的是长期悲伤。这句表示虽然无法保证短暂的快乐,但是可以避免因不节制欲望而导致的长期痛苦。
去完善
赏析
《养生》是北宋诗人刘攽的一首哲理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坚守原则的养生之道。首联“世自不乏我,我亦安慕时”,诗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和自己,既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自卑自贱,保持内心的宁静。颔联“形骸与轩冕,冉冉相背驰”,形象地描绘了世人追求名利和地位,却渐渐背离了真实的自我和人生的真谛。颈联“守约道可学,战胜心自知”,则强调了坚守道德底线,心灵战胜欲望的重要性。尾联“虽无一朝乐,亦免终身悲”,揭示了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能够使人避免因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带来的心灵痛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养生》这首诗是出自宋代文学家刘攽之手,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1127年,也就是北宋时期。刘攽在这个时期活跃在文坛,他的人生际遇曲折多变,先后经历了科举及第、官场沉浮、遭遇贬谪等重要阶段。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北宋初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奢靡之风和腐败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刘攽创作了《养生》这首诗,旨在提醒人们关注身心健康,珍惜生命,远离世俗纷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