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江西吉安,是南宋中叶的一位重要文人。 刘过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后来,他...查看更多
shmily0115
去完善

译文
弓箭离开了边塞,书写工具登上了高高的蓬山。得到这些知识并不费力,失去它们也只是如同寻常事物一般无所谓。不一定古人都正确,也不一定今人都错误,人世间的事就像戴了帽子的猴子一样荒谬。我不区分内外的区别,也无意中间别。 该喝酒就喝酒,能写诗就写诗,把那个抱怨的金属物丢掉吧。人生的快乐要享受,不要把自己催得头发都白了。成功时披金戴甲,失败时就骑着跛足驴子戴着破帽,不要因为贫富不同而看轻自己。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真正聪明的人会识别善恶。
shmily0115
去完善
释义
弓剑:象征勇武的兵器,这里指代积极投入战斗的决心。 榆塞:古代边疆地区,这里泛指遥远的边关。 铅椠:指学者以磨研、书写为业,此处指代从事学术研究。 蓬山:传说中的仙境名,这里指代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 浑不费力:表示非常容易地获得某物。 匹如闲:形容失去一样东西就像闲散无事一样。 未必:不一定。 沐猴冠:意指表面看似高贵实际并不具备高贵品质的人。 老子:对自己谦称。 不分别:不分辨、不区分。 内外与中间:指各种身份和处境。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分别代表尽情欢乐、发挥才情和智慧以及避免无谓的争执。 行乐:指及时享受生活。 催得:使……加快。 鬓毛斑:比喻头发变得花白,形容时光流逝。 牙旗金甲:将军的形象,象征着显贵。 蹇驴破帽:诗人苦寒游历的形象,代表着贫寒。 两般看:用两种眼光看待事物。 识鸮鸾:识别真假贤能,有洞察事物本质的意思。 鸮鸾:鸮是猫头鹰一类的鸟,被视为恶鸟;鸾是凤凰一类的美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这里用来形容具有不同品质的两种人。
shmily0115
去完善
赏析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刘过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和态度。"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表达的是世人得失之间的心态。在作者看来,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态度。接下来"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这句则是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强调自我认识的独立性。 下片首句“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他以饮酒、赋诗为乐,但对那些无聊的事务却并不关心。"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他意识到时间流逝和生活的快乐息息相关。随后“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这两句更表明了作者对人生起伏的态度,无论贫富,只要心中有定见,就能看透世事的真相。 总体来说,刘过的这首《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以洒脱的姿态表达了他对世事的理解和人生观,流露出一股卓然不群的气息。
shmily0115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是南宋词人刘过所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78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国入侵,战乱频繁。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晚年自号五峰山人。他性格豪放,喜欢结交朋友,曾游览江南各地,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好。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科举不第,后来因参与抗金活动而被罢官,终生未仕。 在刘过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金兵屡次南下侵扰。刘过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渴望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因此,他在《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一词中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shmily0115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