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府李功曹
平生属良友,结绶望光辉。
何知人事拙,相与宦情非。
别路穿林尽,征帆际海归。
居然已多意,况复两乡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希望共同拥有辉煌的人生。哪知道人世间的事如此令人失望,我们一起去追求官职和名利并不顺利。分别的路已经走过了森林尽头,旅途中的船只在海边返回。这样的离别已然让人感慨万分,更何况我们要去的地方还隔着千里之遥。

去完善
释义
1. 生平:从出生到去世的全部时间;终身。
2. 属:(心、目、耳)注视;关注。
3. 良友:好友。
4. 结绶:古代官员出仕任职时所系的丝带,借指官职。
5. 望光辉:希望取得功名荣耀。
6. 何知:哪里知道。
7. 人事拙:做事能力差。
8. 相与:共同;一起。
9. 宦情:做官的心情或愿望。
10. 非:不如意。
11. 别路:分别的道路。
12. 穿林尽:穿过树林的尽头。
13. 征帆:远航的船。
14. 际海:靠近大海。
15. 归:回归;归来。
16.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17. 多意:多感;感慨很多。
18. 况复:更何况;况且。
19. 两乡违:远离两个故乡。

去完善
赏析
《送杨府李功曹》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首联“平生属良友,结绶望光辉”中,诗人提到自己和李功曹是多年好友,都希望对方能够有所成就,展现出自己的才华。颔联“何知人事拙,相与宦情非”则暗示了在官场中,虽然他们的理想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但友情依然坚定。
颈联“别路穿林尽,征帆际海归”描绘了离别的场景:穿过树林的离别之路尽头,远航的船只即将回到故乡。这种景象象征着离别的伤感,但也预示着未来的重逢。尾联“居然已多意,况复两乡违”则强调了分别时的情感复杂,既有离别的惆怅,也有对重逢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府李功曹》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35年左右。在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选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而杨府李功曹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了一名官员。
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鼎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唐玄宗统治下,政治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张九龄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任尚书、丞相等职,是朝廷的重要人物。然而,随着唐玄宗晚年逐渐疏于朝政,宠幸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朝政日非。这使得张九龄对朝廷产生了忧虑,同时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这首诗中,张九龄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杨府李功曹的送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通过对友人的勉励和祝福,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代的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