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徐大夫凤凰池九首 其三
池就台成竟大奇,画堂新燕亦差池。
人非杨柳看来瘦,春有梅花探得知。
华发渐惊强半白,素娥曾与第三枝。
海邦莫道无宾客,冠盖如今盛一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边上的亭台已经完成,呈现出壮观的景象。新建的画廊里,新来的燕子也在翩翩起舞。人们并非因为观赏杨柳而显得消瘦,而是春天里梅花的盛开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逐渐增多的白发让人感叹时光流逝,月亮见证了这一切。不要说海外没有客人来拜访,这里的繁荣景象足以吸引许多人。
去完善
释义
1. "凤凰池":古代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此处借指皇宫或朝廷。
2. "九首":古诗的标题中常见的数字,表示是同题诗作中的第九首。
3. "依韵":即依照原诗的韵律重写一首诗歌。
4. "徐大夫":指作者的好友,这里的"大夫"是他的官职。
5. "池就台成":意指池台的建设已经完成。
6. "竟大奇":表示建成的池台非常壮观。
7. "画堂":装饰华丽的堂屋,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8. "新燕":春天刚来的燕子。
9. "差池":形容飞行的燕子时快时慢,错落有致。
10. "人非杨柳看来瘦":人不是杨柳,看起来会瘦的意思。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
11. "春有梅花探得知":春天有了梅花开放,就能知道春天的到来。
12. "华发":花白的头发,形容年老的头发。
13. "强半白":差不多一半是白的,形容头发白了很多。
14. "素娥":月亮的别称,此处用来比喻美人。
15. "第三枝":指梅花树上的第三枝花朵。
16. "海邦":沿海的国家,这里用来指代国家的沿海地区。
17. "莫道":不要说,是一种否定性的说法。
18. "冠盖":指的是官员或者达官贵人的帽子和车盖,这里用来形容朝廷官员的聚集。
19. "盛一时":极盛一时的意思,形容某个时期非常繁荣昌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凤凰池的美景及人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池就台成竟大奇”句点明地点与主题,强调凤凰池建成的壮观景象。接下来的“画堂新燕亦差池”则暗含时令,揭示出诗作是在春季的背景下创作的。
接下来诗人以人和柳、春天和梅花的形象对比展开描述。“人非杨柳看来瘦,春有梅花探得知”,意指人们在外表上可能会消瘦,但春天却因为有梅花的绽放而显得生机勃勃。
在描绘春天美好景致的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感慨:“华发渐惊强半白”,表示自己已日渐老去,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而“素娥曾与第三枝”则暗含自己的年华不再,如月亮渐渐失去光华一般。
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海邦(江南沿海地带)豪门的夸赞:“海邦莫道无宾客,冠盖如今盛一时”,意思是不要认为江南沿海一带没有贤能之士,其实他们的繁荣盛况犹如当年的凤凰池一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依韵和徐大夫凤凰池九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陆佃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始于宋朝,时间是公元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文化、科技、经济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陆游身为南宋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力主抗金,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极为关心。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陆游所处的时代,北宋王朝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如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等。这些历史事件对陆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诗文唱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人风尚。陆游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诗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