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蟋蟀吟秋燕飞二首 其一 蟋蟀吟

标题包含
蟋蟀吟秋燕飞二首 其一 蟋蟀吟
蟋蟀吟,声断续。咽唈不胜啼,清商动林木。鹍鸡筋作琵琶弦,铁拨夜弹水灵曲。有客沾罗衣,热泪忽盈掬。混沌凿死三万秋,人间何物能无愁。英雄失路吞声哭,烈士途穷悲击筑。诗三百篇,大抵贤人发愤之所为。千古穷愁同一致,后涕与前泣,不待相摹追。尔岂感于死生离别之不容己,迎霜号月鸣声悲。一听感孤吟,再听若为赓。呼俦复啸侣,中夜万羽戛戛鸣。素女破瑟之弦二十五,一弦一柱皆商声。胡笳乍拍千人怒,楚歌四起一军惊。何不学为鸾笙凤吹悦人耳,无乃造物赋尔偏多情。蟋蟀吟,重唧唧。晓露深,草根湿。如驱万马,长城窟黑。天高秋气清,尔胡多不平。岂独放臣逐子弃妻怨友耿耿不能寐,我亦听此心怦怦。明星荧荧大如月,欲眠未眠声转烈,一灯欲死东方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问陶(1780-1841),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四川遂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和书画评论家。 1. 早年经历: 张问陶自幼聪颖过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科进士及第。后任翰林院检讨...查看更多
19474palada
去完善

译文
啾啾蟋蟀在哀唱,声音时断时续。悲伤如同无法承受的哭泣,寒凉的商音振动着树林。用鹍鸡肌腱制成的琵琶弦,如同夜晚弹奏的水精灵之歌。客人听闻不禁泪满衣襟。这个世界已存在了三万年,而人们怎能没有忧愁?英雄们失去道路暗自哭泣,壮烈之士陷入困境也悲痛万分。《诗经》中的三百篇,大多是发愤之作。自古以来,无尽的忧愁总是一样的,前人的眼泪和后人的哭泣,不用相互模仿和追求。你是否真的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对寒冷的风和明亮的月亮,你的哭声如此悲哀。第一次听到你的孤吟,第二次听到难以继续。于是呼唤同伴,半夜里你们一起振翅悲鸣。那位二十五弦的素女曾经打破了她的瑟,每一根弦都弥漫着商音。忽然响起胡笳之声,千人的愤怒涌来;楚歌四起,整个军队都惊慌失措。为什么不学习那些悦耳的音乐,像是鸾笙凤吹,也许是你被造物主赋予了很多情感吧。蟋蟀的歌再次响起,声音更加尖锐。清晨的露水很重,草根都被打湿了。就像驱赶万马一样,长城的洞穴都被染黑了。秋天的天空高远,为什么你的声音如此不平呢?不只是被放逐的大臣、被遗弃的妻子和孩子、被怨恨的朋友彻夜难眠,连我也是听着你的心怦怦跳动。明亮的星星闪烁,就像一轮明月。即将入睡却又无法入睡的声音愈发激烈,直到一盏将要熄灭的灯光,东方才渐渐发白。
19474palada
去完善
释义
《蟋蟀吟秋燕飞二首 其一 蟋蟀吟》注释: 1. 咽唈:悲痛的样子。 2. 清商:指秋风。 3. 鹍鸡筋作琵琶弦:用鹍鸡筋制作琵琶的弦。 4. 铁拨夜弹水灵曲:用铁制的拨子弹奏优美的乐曲。 5. 沾罗衣:形容听到感人的音乐而流泪。 6. 混沌凿死三万秋:比喻时间的漫长。 7. 失路吞声哭:形容英雄在困境中的悲哀。 8. 击筑悲歌:指抒发悲壮的情感。 9. 贤人发愤之所为:指古代诗人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10. 不待相摹追:指古人与今人在抒发哀愁之情上是一致的。 11. 迎霜号月鸣声悲:形容蟋蟀的叫声凄惨。 12. 一听感孤吟:第一次听到蟋蟀的叫声。 13. 再听若为赓:第二次听到蟋蟀的叫声。 14. 呼俦复啸侣:形容蟋蟀呼唤同伴的声音。 15. 中夜万羽戛戛鸣:形容半夜时分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 16. 素女破瑟之弦二十五:指素女弹奏瑟琴时所用的二十五根弦。 17. 胡笳乍拍千人怒:形容胡笳响起时人们的愤怒情绪。 18. 楚歌四起一军惊:形容楚歌唱起时士兵们的惊慌失措。 19. 无乃造物赋尔偏多情:感叹蟋蟀的命运多舛。 20. 重唧唧:形容蟋蟀反复叫唤的声音。 21. 晓露深,草根湿:形容早晨露水深重的场景。 22. 如驱万马,长城窟黑:形容蟋蟀叫声如同驱赶万马般震撼人心。 23. 天高秋气清:描述秋天的景象。 24. 尔胡多不平:为何蟋蟀的叫声如此不平。 25. 放臣逐子弃妻怨友:指被流放、抛弃的人们。 26. 耿耿不能寐:形容无法入睡的心情。 27. 明星荧荧大如月:形容明亮的星星像月亮一样闪耀。 28. 欲眠未眠声转烈:形容蟋蟀在人们即将入睡时声音更加激昂。
19474palada
去完善
赏析
《蟋蟀吟秋燕飞二首 其一 蟋蟀吟》张问陶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夜晚蟋蟀的哀鸣,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拟人化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理解与感慨。 开头两句“蟋蟀吟,声断续。咽唈不胜啼,清商动林木”,以蟋蟀的声音作为开篇,形象地描绘出它的哀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咽唈不胜啼”则表现出蟋蟀的无奈和无力抗争。 接下来的诗句“鹍鸡筋作琵琶弦,铁拨夜弹水灵曲”,将蟋蟀的鸣叫声比喻成美妙的音乐,同时用“鹍鸡筋”和“铁拨”这样的形象词汇,使得整个画面更具视觉冲击。 诗人借由“有客沾罗衣,热泪忽盈掬”来表达自己听到蟋蟀哀鸣时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 在接下来的诗句“混沌凿死三万秋,人间何物能无愁。英雄失路吞声哭,烈士途穷悲击筑”中,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人生苦难的看法,认为无论英雄还是烈士,都会面临失路、途穷等困境,而这也是诗人自己的一种自我期许和自我激励。 紧接着的“诗三百篇,大抵贤人发愤之所为。千古穷愁同一致,后涕与前泣,不待相摹追”,则是诗人对于《诗经》中诸多诗篇的感悟,他认为这些诗篇大多是贤人在痛苦中所创作的,而他们的悲苦也是相通的,不必等待相互模仿和追随。 结尾部分的“尔岂感于死生离别之不容己,迎霜号月鸣声悲。一听感孤吟,再听若为赓。呼俦复啸侣,中夜万羽戛戛鸣”,描述了蟋蟀因为感受到生死离别的痛苦,而发出悲哀的鸣叫,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痛苦的深刻理解。 最后三句“素女破瑟之弦二十五,一弦一柱皆商声。胡笳乍拍千人怒,楚歌四起一军惊。何不学为鸾笙凤吹悦人耳,无乃造物赋尔偏多情”,则是对蟋蟀哀鸣的进一步想象,诗人将蟋蟀的鸣叫声比作素女的破瑟之音,又联想到胡笳和楚歌等战乱的场景,希望蟋蟀能够发出更愉悦的鸣叫,以此来表达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蟋蟀哀鸣的描绘,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度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9474palada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朝乾隆年间,一代才子张问陶以一颗细腻的心体验着生活点滴,他的作品融入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人生百态。他的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他的父亲张船山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依靠着自己的才华和父亲的人脉在朝廷任职。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去世后,他也因为被陷害而被贬,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便包括了这首《蟋蟀吟秋燕飞二首 其一 蟋蟀吟》。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此时的北方已经是霜露满地,草木枯萎。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秋天的蟋蟀仍然能够欢快地歌唱,而燕子则已经开始南飞准备过冬。这使他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恒久,因此他将这种感慨融入到诗歌之中,成为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张问陶对生命的深深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的天地之间。而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19474palada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