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鱼过河泣
北溟有鲲,歕薄昆仑,气吞积石摧禹门。
过河河水枯,踪迹困泥涂。
垂涎向海若,能济涓滴无。
中流有鲂鲤,不贷斗升水。
巨口走噞喁,逆游莫若鲔。
鲲兮鲲兮,尔泣何由。
龙伯知决雨,津倒天池。
洚水横行,随鲲所之。
扬鳍为谢鲂与鲤,还有桃花春涨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冥有条大鱼,它从昆仑山喷薄而出,其磅礴气势可以吞噬积石和冲击禹门。渡河时河水干涸,鱼儿的踪迹被困在泥沼之中。
它对海若垂涎三尺,希望得到帮助,但海若也无法给予多少帮助。河中还有鲂鱼和鲤鱼,它们不肯出借一点水。大鱼的嘴巴中吐出许多泡沫,那些逆游的鱼中,没有比鲔鱼更厉害的了。
大鱼啊大鱼,你为何如此悲伤哭泣?龙伯神人知晓如何控制降雨,他将雨水倒在天池里。洪水横流,跟随大鱼的方向而去。
大鱼摇动鳍叶感谢鲂鱼和鲤鱼,然后静待春天的桃花水涨。
去完善
释义
1. 北溟:古代传说中的大海名,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2. 鲲:传说中海里的大鱼。
3.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这里指山势高大的地方。
4. 积石:古代神话中的山名,这里借指高山。
5. 禹门:古代传说中龙门之地,这里借指鱼类跃出水面之地。
6. 河:指黄河。
7. 海若:海神。
8. 涓滴:一点点的水。
9. 中流:河流中央。
10. 鲂:一种鱼类。
11. 鲤:鲤鱼。
12. 斗升水:少量的水。
13. 巨口:大口。
14. 噞喁:形容鱼在水面跳跃的样子。
15. 逆游:逆流而上。
16. 鲔:一种鱼类。
17. 尔:你。
18. 泣:哭泣。
19. 龙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能够决定雨水。
20. 津:渡水。
21. 天池:指海。
22. 洚水:洪水。
23. 所之:去的地方。
24. 扬鳍:鱼儿摆鳍。
25. 桃花春涨:春天桃花盛开时水位上升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枯鱼过河泣》是一首描绘涸辙之鲋、生命渴望求生的寓言诗。诗人以饱满的情感、沉郁的诗风生动展现了生命的困境和希望。
开篇用磅礴的笔触勾勒出北溟鲲鹏的宏伟气象,“北溟有鲲,歕薄昆仑,气吞积石摧禹门”,以此暗示生命的旺盛生命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歌第二部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小河干涸,鱼类被困的残酷现实:“过河河水枯,踪迹困泥涂。”这种强烈的反差凸显出生命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挣扎。
随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寓言手法,借助“垂涎向海若,能济涓滴无”和“中流有鲂鲤,不贷斗升水。巨口走噞喁,逆游莫若鲔”等诗句,表达出求生的渴望以及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
诗人最后满怀激情地指出,只要生命不息,就有希望。他设想出一个强大的龙伯,能够改变环境,使水流恢复,鱼儿得以畅游。通过“洚水横行,随鲲所之”一句,揭示了生命在面对困境时,依然拥有追求自由的力量。
全诗以“扬鳍为谢鲂与鲤,还有桃花春涨时”结尾,传递出生活即使困苦,也会有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那一天。整首诗歌既具浓烈的象征意义,又富有哲学意味,堪称宋代哲理诗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枯鱼过河泣》是宋代诗人宋无创作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诗人宋无在当时并未留下过多的生平记录,但从他留下的作品来看,他是一位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文人。在《枯鱼过河泣》这首诗中,他以鱼儿哭泣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这个时期的北宋,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在民间依然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吏腐败等。这些问题使得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宋无在《枯鱼过河泣》中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众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