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标题包含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陆宰是南宋著名的文人,母亲唐氏也是一位才女。陆游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熏陶。...查看更多
水蓝儿_1389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了边陲城市,嘹亮的号角声宣告着战争的悲哀。火光映照着烽火台上的人。他们在这里歌唱、弹奏乐器,站在高处饮酒。这种兴致是多么的悠然自得啊! 有谁会像那南山上的月亮那样深情?它特意让暮云散去,让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而灞桥边的柳树,曲江池畔的亭台,都在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水蓝儿_1389
去完善
释义
1. 秋到边城角声哀:秋,指秋天;边城,靠近边境的城市;角声,古代军中用以报警的号角声;哀,悲痛,悲伤。 2. 烽火照高台:烽火,古代的警报系统,燃起烽火表示有敌情;高台,高楼,这里指兴庆宫的高台。 3. 悲歌击筑:悲歌,悲壮的歌曲;击筑,一种古乐器,这里借指弹奏音乐。 4. 凭高酹酒:凭高,登上高处;酹酒,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5. 多情谁似南山月:多情,富于情感的人或事物;南山月,指南边的月亮,这里指从长安南山升起的月亮。 6. 灞桥烟柳:灞桥,位于西安东郊的一座古桥,曾是古代送别的地方;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树。 7. 曲江池馆:曲江,位于长安东南的一处风景区;池馆,水池旁的亭子。
水蓝儿_1389
去完善
赏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作者在边城登上高兴亭眺望长安南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上阕描述了边城的萧条景象,角声悲哀,烽火映照着高台,气氛悲壮。作者借凭高酹酒之举,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 下阕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喻为多情的角色,特意驱散暮云,照亮远方的灞桥烟柳和曲江池馆,似乎在期待着故人的归来。此处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陆游的才情,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水蓝儿_1389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7年,即南宋时期。此时,陆游已经53岁,担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的职务。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南宋朝廷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局势十分紧张。陆游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郁郁不得志,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时刻期待着有机会为国家尽忠效力。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陆游在公务之余登上了高兴亭,远眺长安南山。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当时是金国的首都,被南宋视为故都,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面对沦陷的长安,陆游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壮志的词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收复失地的热切期望。
水蓝儿_1389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