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秋空杳杳豁四顾,葛衣藜杖寻堤去。
双凫拍波天外来,一棹凌风镜中渡。
静中荣辱兴萧条,指点蓬莱作归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天空高远而辽阔,我穿着简单的衣服,手拿拐杖在河边漫步。突然间,两只水鸟掠过水面,一只小船在微风中慢慢渡过湖面。在这个宁静的时刻,名利荣华显得那么渺小,我不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那片宁静的乐土。
去完善
释义
1. 秋空杳杳:形容秋天的天空高远辽阔。
2. 豁四顾:放眼四处,开阔视野。
3. 葛衣藜杖:用葛藤编成的衣服和用藜木做的手杖,这里指渔人的打扮。
4. 双凫:比喻水鸟在水面上游动的样子。
5. 镜中渡:像在镜子里一样渡过水面,形象地描绘出江面的平静和宽阔。
6. 静中荣辱:在安静的环境中心无杂念,不被名利所困扰。
7.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这里代指理想的居住地。
去完善
赏析
《江上》是宋代诗人孔武仲的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歌。这首诗以“秋空杳杳”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为下文寻找堤岸、望见江面的情景铺垫了情感基础。
接着,诗人以“葛衣藜杖寻堤去”一句展现出自己在秋天的江边漫步,寻找风景的画面。其中,“葛衣藜杖”代表了诗人的简单和朴实,与后文的景物形成对比。
诗的三、四句通过“双凫拍波”和“一棹凌风”两个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江水浩渺、江面波光粼粼的景象。诗人以“双凫拍波天外来”寓意飞鸟从远方飞来,表现出一种旷远的意境;而“一棹凌风镜中渡”则通过“镜中渡”的表达,赋予水面如镜般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江面的平静与宽阔。
诗的后两句,“静中荣辱兴萧条,指点蓬莱作归路”,则是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安静的环境中,诗人看待荣辱如同萧条一样短暂无常,他向往的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将精神寄托在遥远的仙境——蓬莱之上,寻求人生的归宿和安宁。
总之,《江上》这首诗歌以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江景,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心境的超脱与宁静,使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孔武仲(1042年-1105年)的《江上》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宋仁宗时期(960年-1127年),这一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自然山水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
诗人在这一阶段的人生际遇较多,他曾任国子监丞、太常博士等职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孔武仲后来被贬至池州,远离了朝堂纷争,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然山水,感受生活之美。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了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孔武仲生活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已成为一种风尚。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促使诗人以开阔的心境面对人生,将自然景色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借此表达内心世界。这种氛围也影响了孔武仲的诗风,使他更加倾向于运用描绘自然景观的手法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