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
日落沙头山已昏,饥乌投暝下前村。
谁云野客无多事,步出林间自掩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渐渐落下的余晖映照在沙头山上,夜幕降临,饥饿的乌鸦飞回前村的巢穴。谁说山野之人无所事事?他走出树林,轻轻关上门。
去完善
释义
1. "日落沙头山已昏":这句中的"沙头山"是指沙漠边缘的山,"已昏"是太阳落下的意思。
2. "饥乌投暝下前村":这句中"饥乌"指的是饿了的乌鸦,"投暝"是夜晚来临的意思,"前村"则是指前面的村庄。
3. "谁云野客无多事":这句中的"谁云"表示谁说,"野客"是指居住在乡野的人,"无多事"是指没有太多事情可做。
4. "步出林间自掩门":这句中的"步出林间"是指走出树林,"自掩门"则是自己关门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象:夕阳西下,沙头山渐渐昏暗,饥饿的乌鸦在暮色中飞回前村的巢穴。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与和谐共处。在这幅画面中,“野客”作为观察者,走出了林间小屋,掩上了房门,融入了这个恬静的世界。这种与自然共处的和谐氛围使得诗人内心得到了平静和安慰,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辽的《日落》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佳作,这首五言绝句将夕阳西下时的美丽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这首诗大约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在此时期,文人墨客喜欢以诗歌形式表达对生活、自然的感慨。沈辽作为当时的文人,其作品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
其次,从诗人的生活际遇来看,他在当时曾担任官职,但由于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谪至偏远地区。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身边的美景。因此,在《日落》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夕阳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萌芽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满和无奈的情绪。沈辽的《日落》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