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二十五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颂二十五首 其三
人间灯,天上月。 有明有暗,有圆有缺,底事贪观心未歇。 兴圣室内无油,免得证龟作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愚,俗姓陈,字无智,号虚堂,法号释智愚,南宋时期禅宗高僧。他生于1185年,卒于1269年,享年84岁。 释智愚出生于浙江台州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人间的灯火,天上的明月。 有时明亮,有时暗淡,有时圆满,有时残缺,但这都是为了欣赏而不断追求的。 圣人殿内没有灯火,以免被误导成为乌龟和鳖。
去完善
释义
1. "人间灯,天上月":此处的“人间灯”比喻人世间的事物,如功名富贵等;“天上月”则比喻天上神明所恩赐的福祉。 2. "有明有暗,有圆有缺":描述了灯光和月亮的变化,意味着人世间事物的无常。 3. "底事贪观心未歇":“底事”指某事或某种情况,这里代指世间事物无常的道理;“贪观心”是指过分关注世间事物变化的心。这句意思是人们对于世事的无常道理往往过于关心而无法平静。 4. "兴圣室内无油":兴圣室即佛教寺庙,这句是借用佛教中的故事,大意是说,兴圣室内的油尽灯枯,喻示世俗追求到头终将破灭。 5. "免得证龟作鼈":此处为禅宗公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即"证龟成鳖",意为因为执着于眼前的现象,结果反而背离了真相。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偈颂二十五首 其三》中,释智愚以“人间灯,天上月”开篇,形象地描绘出人类生活中的光明与美好。然而,接下来的诗句则揭示了生活的现实:“有明有暗,有圆有缺”。世事无常,生活总有起起落落,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尽管如此,人们依然难以抵挡这种美丽景象的诱惑,总是心怀期待。 接着,诗人用“兴圣室内无油,免得证龟作鼈”作结。兴圣室是佛教中的概念,指一种精神的觉醒和净化状态。这里,诗人以“无油”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摒弃了世俗的欲望和贪婪。通过这句话,诗人告诫我们要学会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避免被外在的诱惑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二十五首 其三》是南宋高僧释智愚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80年左右,即南宋孝宗淳熙时期。在这一年代,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禅宗在江南地区尤为兴盛,许多著名的禅僧在此时涌现出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禅宗文献和艺术作品。 在这段时间里,释智愚作为一个云游四方的禅僧,曾在天台山、雁荡山等著名佛教圣地修行。他的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坚守信念,以参禅悟道为己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禅宗哲学的独特见解。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处于动荡之中。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南宋政府被迫采取守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释智愚的诗作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通过禅宗思想表达了对人生的关爱和对众生的慈悲,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