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烛影摇红

标题包含
烛影摇红
乍冷还暄,小春时候今朝转。 三分历日二分休,镜里清霜满。 云幕低垂不展。 矮窗明、红麟初暖。 老来活计,浊酒三杯,黄庭一卷。 万里关河,朔风吹到边声远。 倚楼脉脉数归鸿,谁会愁深浅。 最苦山寒日短。 但梅花、相看岁晚。 何人金屋,巧啭歌莺,慢调筝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气忽冷忽热,正值初冬之时今晨转换。 忙碌了两天的日子里,今天终于得空休息,镜子里的我仿佛结满了清霜。 云雾弥漫的天空迟迟不愿展开。 在明亮的窗户下,书桌上铺着的红布逐渐温暖起来。 年老后的生活,就是喝着浊酒,品读古籍,也是一番乐趣。 远隔万里的河山,遥远的北方寒风猎猎,边疆的鼓角之声似乎就在耳边。 倚靠在高楼上,默默地数着归来的大雁,有谁真正理解我的离愁别绪有多深呢? 最为痛苦的是山中的严寒,白天短促,犹如流水般匆匆逝去。 唯有梅花,陪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寒冬岁末。 又有谁能有金色的屋子,巧妙地带出婉转歌唱的黄莺,徐徐拨动筝弦的大雁。
去完善
释义
1. 小春:指阴历十月,此时气温略回升,故称小春。 2. 镜里清霜满:形容年老白发满头。 3. 红麟:红色皮革制作的书套,此处代指书籍。 4. 黄庭:即《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 5. 边声:边疆的号角声。 6. 归鸿:秋天南飞的鸿雁。 7. 金屋:华丽的房屋,这里借指富贵人家。 8. 歌莺:歌声悦耳的黄莺鸟。 9. 筝雁:筝柱,古时的弦乐器“筝”,其弦线固定在木制或竹制的筝柱上,形状如雁阵排列,故称筝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词牌名为《烛影摇红》,表达了诗人赵以夫对小春时节的景色和情感的描绘。他以季节的变化为背景,通过对天气的描述,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烛影摇红》是南宋词人赵以夫的一首佳作,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这段时间正处于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斗争激烈。 赵以夫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文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遭遇了宦海沉浮。他曾经担任过溧水、盱眙等地的地方官,但由于种种原因被罢官。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感慨。在闲暇之余,他将这些感受融入词作之中,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反思。 《烛影摇红》一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词中以“烛影摇红”为主题,通过对烛光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词中还流露出对人生际遇和官场浮沉的无奈之情。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融合,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