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国磨刀砍向李斯,齐国煮鼎烹了郦食其。可惜吕尚逃亡进商洛, 离去之人过得逍遥自在,到来的人却遭遇死亡命运。方知福祸并非天命决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指的是秦国,即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2. 齐:指的是齐国,今山东省地区。
3. 李斯:秦朝丞相,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
4. 郦其:指郦食其,刘邦手下的谋士,被齐王田广杀害。
5. 黄绮:商山四皓的尊称,商山位于陕西商洛市境内。这里指的是四皓避秦朝暴政,隐居商山。
6. 商洛:地名,今陕西省商洛市。
7. 乃知祸福非天为:意思是知道了福祸并非都是天命所定,与人为因素有关。

去完善
赏析
《咏史》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上两位著名人物的不同命运,揭示了祸福无常、世事难料的道理。诗中的“秦磨利刀斩李斯”指的是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不惜诛杀功臣;而“齐烧沸鼎烹郦其”则暗示了齐国丞相煮死于鼎的故事。这两句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
紧接着,诗人以“可怜黄绮入商洛”这句讲述汉初商山四皓的故事,他们在乱世中退隐山林,得以保全性命。这里与前面两例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了在乱世之中,选择退隐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最后一句“乃知祸福非天为”点明了主题:世间的祸福并非由天注定,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判断和选择。这种看法突破了传统的宿命观念,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达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观念,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史》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25年,当时白居易已步入晚年,出任太子宾客分司一职。这个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于世事的洞察更加深刻。
在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唐朝,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宦官势力逐渐壮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与此同时,藩镇割据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文人官员,既关心国家的命运,又关注民众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哲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首《咏史》正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历史上明君贤臣的赞扬,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同时也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虽然皇朝强盛、国力雄厚,但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总的来说,《咏史》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动荡、内外忧患交织的时期,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白居易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诗篇传递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期待。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