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
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高无上的皇上,智慧与仁爱并举,美德滋养万物。这种滋养的过程是如何的呢?既不过度也不过少,让人无法具体感知。至高无上的皇上,简朴又睿智,影响着广大的世界。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既不显山又不露水,让人们不知道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去完善
释义
1. 猗皇:赞美皇上的话。
2. 至圣:达到最高的智慧或道德水平。
3. 至惠:最大的恩惠。
4. 至仁:最高尚的仁爱。
5. 德施蕴蕴:德行的给予无所不在。
6. 至俭:极为节俭。
7. 至明:极为英明。
8. 化流瀛瀛:教化的影响深远。
9. 瀛瀛:广大无边的样子。
10. 不虢:不以夸张的方式展示自己。
11. 不赩:不会因过分热情而显得浮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皇帝品德的诗。从“至圣”“至惠至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仁爱的品德。"德施蕴蕴"和"化流瀛瀛"则形象地描绘出皇帝的力量如绵绵细雨滋润万物,教化万民的景象。在“不全不缺,莫知所贶”及“不虢不赩,莫知其极”的描述中,体现出这位皇帝的功绩深远且无法估量,其德行如同无形的光辉,温暖而持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是唐代文人元结的作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国力急剧衰败。在这一年里,元结以藩属身份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并在战后担任道州刺史,致力于地方政务和民生改善。
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朝廷精锐丧失殆尽,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宦官专权、党派争斗不断,导致朝政腐败。在这种背景下,元结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诗歌传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因此,在这首《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中,元结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够推行仁政、关心民生,使国家恢复繁荣的愿望。他以“至仁”为主题,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为本,关注百姓疾苦,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元结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明君贤相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