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林二生赴举
并游攀逸轨,两喜擅佳声。
鹄志一千里,鹏图九万程。
青云今共上,白水旧齐盟。
圣主君堪羡,连镳去策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共同畅游知识的高峰,我们两个各自展现自己的才能。
就像鸿鹄有翱翔千里的志向,大鹏有振翅九万里的计划。
今天我们一同攀登青云,就如同昔日的誓言一样。
圣明的君主值得羡慕,我们一起骑马前去赴任。
去完善
释义
1. 并游:一同出游或游学;这里指共同学习的同学。
2. 攀逸轨:攀登高远的仕进之路。逸轨,高远的路。
3. 两喜:两人都欢喜;这里指作者和余林二人。
4. 擅佳声:擅长美好的声音;这里指诗歌创作有优秀的表现。
5. 鹄志:天鹅的志向,比喻远大的理想。
6. 鹏图:大鹏展翅,比喻宏大的事业。
7. 九万程:形容距离遥远;这里表示前程远大。
8. 青云:喻指高官显爵;这里用“青云”指代科举及第后的显赫地位。
9. 白水:清澈的水;这里指友谊纯洁。
10. 圣主:指君王,赞美君主贤明。
11. 连镳:并行;这里表示一起前往科考。
12. 策名:记载官职名称的书册;这里指在官员名册上留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友人之间的鼓励、期待和祝福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两位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的共同理想和抱负。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友情的珍视。诗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余林二生赴举》是宋朝诗人赵抃在公元975年左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初阶段,北宋王朝刚刚建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赵抃作为一位文人官员,对国家的教育和科举制度有着深深的关切。他看到余林二生满怀壮志,即将参加科举考试,心中自然充满了期待和祝愿。另一方面,赵抃也对科举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有所警惕,希望考生能够真实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被功利之心所累。
此外,这个时期的赵抃本人也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在北宋朝廷中担任了多个职务,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然而,他也深感官场的腐化堕落,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中,希望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送余林二生赴举》这首诗是在赵抃关注教育、思考科举制度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考生的期许和鼓励,也透露出了他对科举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