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逸民六首 其三
嬴政逞凶毒,㭬丧纲与常。志士共扼腕,疾走奔四方。赫赫隆准公,基汉由三章。奈何好慢士,溺冠裂其裳。商山四老翁,发皓双眉厖。非因国本重,安能趋帝傍。奇哉子房策,既以用其良。一言回主意,期期愧周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嬴政: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2. 逞凶毒:表示肆无忌惮地展示残酷暴政。
3. 㭬丧:指毁灭社会规范。
4. 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5. 扼腕:用手握紧手腕,形容愤怒或惋惜的样子。
6. 疾走:快速离去。
7. 隆准公:指刘邦,因为他高鼻梁的特点被称呼为“隆准公”。
8. 基汉:建立汉朝。
9. 三章:指《尚书·禹贡》中的《甘誓》、《汤誓》和《牧誓》,是古代君主战前动员的训词。
10. 慢士:不尊重贤能之人。
11. 溺冠:沉醉于富贵中。
12. 裂其裳:意指沉迷酒色。
13. 商山四老翁:即“商山四皓”,秦汉时期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名士。
14. 发皓:头发花白。
15. 双眉厖:眉毛浓密。
16. 安能:怎么能。
17. 趋帝傍:来到皇帝的身边辅佐。
18. 子房策:张良的计策。
19. 用其良:充分发挥其才能。
20. 一言回主意:一句话就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21. 期期:结结巴巴,这里指周昌说话不流利的样子。
22. 周昌:西汉初年大臣,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直言。
去完善
赏析
王绅的这首《咏逸民六首 其三》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和刘邦、张良等人共同创建汉朝的历史事件。诗人通过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描绘,表达了对志士仁人的敬意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同时,也通过对比秦始皇与刘邦的不同领导风格,强调了贤良之士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逸民六首 其三》是明朝诗人王绅创作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描述了隐逸之士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纷扰的向往之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组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即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这个时期,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政权更迭,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为了逃避现实纷争,许多人选择了隐逸生活。
其次,我们来看看王绅在这个时期的个人经历。王绅是明朝的一位文人官员,他担任过江西按察使、南京工部尚书等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因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的器重。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他在官场上的地位逐渐受到影响。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开始关注隐逸文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隐逸生活的诗歌。
最后,我们关注一下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士人选择避世隐居,形成了隐逸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实现,认为远离尘世纷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背景下,王绅通过《咏逸民六首 其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