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雨诗
夏畦云稼忧芳蕤,炎官火伞烘晴曦。
何人半夜起龙蛰,慰我卒岁丰年期。
吾生正作一饱计,天意似悯三农时。
椎牛酾酒乐村社,帝力于尔其谁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日的田野里一片郁郁葱葱,阳光炙烤着大地。
有谁能在半夜唤醒沉睡的生命,让我的丰收年景得到安慰?
我的生活正努力求得温饱,上天似乎在怜悯那些农民的日子。
庆祝丰收的宴会热闹而欢乐,帝国的力量在这里得以体现,但你又如何知晓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夏畦云稼:指夏天田间的庄稼。畦,田地;云稼,云雾般的庄稼。
2. 芳蕤:植物茂盛的样子。
3. 炎官火伞:比喻炎热的高温。炎官,天上的火神;火伞,烈日如火伞。
4. 晴曦:阳光。
5. 龙蛰:龙的冬眠。这里用来形容雨的降落。
6. 卒岁:年底。
7. 丰年:丰收的年份。
8. 三农:农民,农村。
9. 椎牛酾酒:用牛祭祀,饮酒庆祝。椎牛,用槌击打牛以祭神;酾酒,滤酒。
10. 帝力:天子的力量。
去完善
赏析
《和喜雨诗》廖行之是一首描绘夏日降雨带给农作物的丰富以及百姓感恩的诗篇。首句“夏畦云稼忧芳蕤”展现出炎炎夏日,田野间庄稼生长繁茂的景象;次句“炎官火伞烘晴曦”进一步强调夏日的炎热与阳光。然而接下来两句“何人半夜起龙蛰,慰我卒岁丰年期”则描绘了及时而来的夜半降雨缓解了夏日的高温,使庄稼得以丰收。第四句“吾生正作一饱计,天意似悯三农时”表现出了诗人作为百姓中的一员,对于得到雨水滋润的感激之情。最后两句“椎牛酾酒乐村社,帝力于尔其谁知”更是以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敬畏。整首诗通过对夏季气候及农耕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民生、自然及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喜雨诗》廖行之是南宋诗人廖行之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56年左右。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人墨客们纷纷涌现,以诗歌抒发情感,议论国事,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切。
当时的廖行之远离家乡,游历各地,饱览江山名胜,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人生际遇丰富多样,既有旅途中与好友共赏美景的喜悦,也有身陷困境时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廖行之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生活气息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民间文化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这些时代背景为廖行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