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紫岩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
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
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
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
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
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
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处的山像一幅画似的贴在墙上,远处的山就像一把长长的扫帚。
我来自云雾缭绕的地方,回头看看身后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遗憾离开那里才意识到,平时竟然都忘记了那里的美好。
忘记它的存在难道不是好事吗?但这样又让我怀念起春天里的忧伤。
那飘洒而来的春雨,让我的衣衫沾上丝丝微凉的湿气。
起初以为是狂风暴雨的来临,慢慢才发现那只是飞扬的黄土而已。
没有归宿也可以过下去,但是美丽的地方终究不是我的故乡。
登上船看到东方的云层,却还是朝着帆的方向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紫岩:紫石英矿的一种别称,这里可以理解为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2. 唐彦谦:唐代诗人,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
3.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画墙,指画中或想象中的美景;帚长,形容山峦连绵不断,宛如一把扫帚。
4. 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表示诗人来到一个地方,周围景色迷人,让他觉得仿佛是从云端降临。
5.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乃尔,如此;意思是诗人珍惜这次旅行,却常常忘记自己身处何处。
6. 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相忘,指忘记世俗纷扰;怀春伤,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7. 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飘洒,形容蒙蒙细雨;衣巾,指诗人的衣物。
8. 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初疑,刚开始怀疑;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游尘,指空中飘散的尘埃。
9. 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表示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
10. 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表示诗人乘船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望着东方的天空,好像鸟儿展翅飞翔。
去完善
赏析
《舟中望紫岩》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抒发现实感慨的佳作。诗人以画墙般的近山和如扫帚的长远山作为背景,用云中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卷。“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表现出了诗人在云端俯视大地的超然境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身处困境的心境。
在领略美景的同时,诗人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发出了“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的感慨。虽然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总是让人忘怀时间的流转,但当失去时才觉得惋惜。“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惆怅。
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诗人思绪万千。“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描述了风吹雨滴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这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感叹人生无常。
尽管身处困境,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表明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畏和洒脱。最后,诗人遥望东方的浮云,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总之,《舟中望紫岩》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之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感受到其才情横溢与豪放不羁的诗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中望紫岩》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97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唐彦谦在当时的唐朝政治斗争中被卷入漩涡,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挫折。尽管个人遭遇诸多不顺,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疾苦。《舟中望紫岩》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舟中所见所思,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唐彦谦通过诗歌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展示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请命的决心。这首《舟中望紫岩》既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