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中有作
回头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
马迹蹇于槐影里,钓船抛在月明中。
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
子细寻思底模样,腾腾又过玉关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新审视那可怜的小童,沿途行走的我最为贫穷。
马儿步履艰难地在槐树阴影下徘徊,而垂钓之舟则被遗弃在明亮的月光之中。
帽沿上的水滴伴着晨露滑落,衣袖时常在风吹拂下猎猎翻飞。
仔细回想那画面,转眼间我已穿越边关,再度向东行进。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古时的都城,即今西安一带。
2. 羸僮:瘦弱的童仆。
3. 马迹:马蹄印。
4. 蹇:跛足,引申为行动缓慢。
5. 槐影:槐树的阴影。
6. 钓船:钓鱼的船只。
7. 月明:月光明亮。
8. 帽檐:帽子边缘。
9. 晓滴:清晨的雨滴。
10. 淋蝉露:指湿润的空气像蝉的露水一样沾在身上。
11. 衫袖:衣袖。
12. 时飘:不时地吹拂。
13. 卷雁风:卷起的雁阵般的风。
14. 子细:仔细。
15. 底模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16. 腾腾:急切的样子。
17. 玉关东:古代对边关的泛称,这里指长安东边的边关地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首联“回头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通过对比他人和自己的境况,突显出诗人的孤独和贫穷;颔联“马迹蹇于槐影里,钓船抛在月明中”则是通过马迹和钓船的形象,展现了道路的曲折和路途的遥远;颈联“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则以清晨的露水、飞舞的大雁为喻,表现出旅途中的种种艰辛。尾联“子细寻思底模样,腾腾又过玉关东”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全诗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气息,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道中有作》是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83年左右的唐朝末年,当时杜荀鹤正在京城长安谋求官职,以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已经陷入衰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政治。而此时的杜荀鹤虽然才学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他在长安街头行走时,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长安道中有作》。
诗中,杜荀鹤描绘了长安繁华的街景和世间百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然而,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无奈和失落,只能以诗为寄托,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