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
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
方春不下种,竟岁常馁饥。
少年不向学,终身成愚痴。
饥犹一家愁,愚被众人欺。
彼苍念吾父,尔辈得令师。
欲速成揠苖,计日如耘耔。
程文国有式,体制须及时。
弱冠无所闻,出语人见嗤。
尔劳我则恤,我忧尔奚知。
中夜不遑寐,作此劝学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种植谷物需一年时间,求学却是终生的期待。
若在春季不播种,全年都会遭遇饥饿。
年少时不努力求学,终生都将愚昧无知。
挨饿只是一家之愁,愚蠢却要受到众人的欺负。
苍天关照我们的父亲,您们得到一位好老师。
想要迅速成功却拔苗助长,计划时日如同耕耘土地。
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写作体裁需要符合时代潮流。
二十岁的年轻人若是没有所成就,说出的话会被他人嘲笑。
您的辛劳我理解并同情,我的忧虑你又了解多少呢?
半夜无法安心入睡,于是写下这首劝学诗。
去完善
释义
《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蒲寿宬,这是一首写给儿子的勉励学习的诗歌。示儿,就是给儿子看或教育儿子的意思。
1. 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第一年种植谷物,读书是一生的期望。一年事,意指一年的农活;一生期,意指一辈子的期待和目标。
2. 方春不下种,竟岁常馁饥:春天的时候如果不播种,整年都会挨饿。方春,正值春天的意思;竟岁,整个一年。馁饥,饥饿。
3. 少年不向学,终身成愚痴:年轻人不去求学,一辈子都会成为愚昧无知的人。向学,求学的意思;愚痴,愚蠢无知的意思。
4. 饥犹一家愁,愚被众人欺:挨饿只是一家人的忧愁,愚蠢却会被众人欺负。
5. 彼苍念吾父,尔辈得令师:苍天会照顾我的父亲,你们能得到很好的老师教导。彼苍,天空、上天的意思;令师,好的老师的意思。
6. 欲速成揠苗,计日如耘耔:想要快速成功就像拔苗助长一样,每天计算着时间耕耘栽培。揠苗,成语“拔苗助长”的缩写;耘耔,除草培土。
7. 程文国有式,体制须及时:学习文章有一定的格式和方法,作文的体例需要符合时宜。程文国,即科举考试的文章;体式,文体结构、风格。
8. 弱冠无所闻,出语人见嗤:二十岁的年纪没有学到什么,说话时就会被人嘲笑。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所闻,学到的知识、技艺。
9. 尔劳我则恤,我忧尔奚知:你们努力学习,我会关心你们;我担心你们不了解学习的意义。
10. 中夜不遑寐,作此劝学诗:半夜无法入睡,写了这首诗来劝勉你们努力学习。
去完善
赏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蒲寿宬写给儿子的教诲诗。该诗强调了农耕与求学的重要性,分别以谷物生长和诵读诗书来比喻。“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了一年中种植谷物和田野耕作的季节性周期与人生中求学的长期目标相一致的观点。接着用自然景象比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机会错失所带来的遗憾。作者告诫儿子要珍惜年少时光,努力向学,以避免陷入愚昧和被众人欺凌的境地。
作为一位父亲,诗人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他对子女寄予厚望,期盼他们能从小努力向学,以便茁壮成长并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荣耀。同时,他也深感肩负教育责任重大,为了实现这一期望,他时而敦促,时而忧虑。正如诗中所述:“欲速成揠苗,计日如耘耔。”这种迫切感表现出了诗人身为家长的关切之心。
此外,诗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业规律和时间观念。他强调要在合适的年龄阶段接受适当的教育,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需求。通过该诗,诗人希望将学识、见识与德行传承给下一代,让其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儿》是南宋诗人蒲寿宬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金兵压境,战事频发,国家局势危急。诗人作为南宋官员,忧国忧民,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其志,保卫家国。
在这个时期,蒲寿宬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官。在辞官归隐期间,他潜心研究学问,关注民生疾苦,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作品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在蒲寿宬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金兵不断南下侵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蒲寿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诗歌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共同为保卫家园而努力。《示儿》这首诗正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