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纨扇相欹绿,香囊独立红。
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
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
何繇见周昉,移入画屏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纨扇躺在绿叶上,香包独立在红色之间。受到浓厚的露水滋润,被秋风猛烈地吹拂。那超脱的曲调无人吟唱,秋天的池塘夜晚寂静。如何能见到周昉(唐代著名画家),他能够将此情此景绘制于画屏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偓:唐朝末年的诗人。
2. 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
3. 攲(qī):倾斜,这里指把持着。
4. 香囊:装有香料的袋子,用来熏衣或者佩戴在身上。
5. 浸淫:指露水湿润荷花。
6. 逸调:高雅的曲调。
7. 周昉(fǎng):唐朝著名的画家,擅长画人物,特别是仕女。
8. 何繇(yáo):如何,怎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荷塘图,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荷花的独特魅力。诗中的“绿”与“红”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而“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则表达了荷花的坚韧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优雅的姿态。
诗中的“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则表现了荷花的孤独之美,虽然美丽动人,却鲜有人欣赏。这与诗人的境遇相似,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华的无奈和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一句“何繇见周昉,移入画屏中”则表达了对画家周昉的敬仰之情,希望他能将这美丽的景象描绘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荷花的美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偓的《荷花》这首古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具体创作年代无法详考。在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是唐代灭亡、五代兴起的过渡阶段,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文化艺术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韩偓是一位身处乱世的有识之士,他的诗才横溢,忧国忧民,常常用诗歌抒发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因此,《荷花》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荷花的形象象征国家的繁荣与衰败,通过对荷花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