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柴
祖翁元是卖柴汉,今日无柴却可怜。
去谒檀门好收拾,归来要接午炊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祖父元是个卖柴人,今天没有柴火实在悲惨。
他去拜见檀门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回来时希望能赶上家中的午饭炊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化柴:全诗题目,"化柴"意指将柴薪化育成智慧,反映出禅宗的教化。
2. 释法薰:即法薰禅师,此诗为他的作品,他是五代时的一位著名禅僧。
3. 祖翁:这里指的是法薰自己的长辈,这里是尊称,“祖”表示年长的,“翁”是对老人的称呼。
4. 元是:原是,原本的意思。
5. 卖柴汉:以砍柴为生的人,这里用来比喻长辈的生活经历。
6. 无柴:没有柴火,这里比喻缺少知识或智慧。
7. 却可怜:却又令人同情,反映了生活的艰辛。
8. 谒檀门:意思是拜访高僧大德,“檀门”即檀越之门,是对佛教寺庙的尊称。
9. 好收拾:做好整理,把佛法学问整理清楚。
10. 午炊烟:中午做饭时的炊烟,象征家中生活。
11. 要接:要去迎接,表达诗人对家庭的责任感。
去完善
赏析
《化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村生活的怀念。诗中通过祖翁的元身份是卖柴汉,如今却无柴可卖的情景,展现了对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关切。而诗人鼓励祖翁去拜见檀门(寺庙)以获取资助,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最后一句“归来要接午炊烟”则意味着诗人期望祖翁在获得援助后能够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整首诗歌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传达了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化柴》是南宋时期释法薰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12世纪末,正值南宋时期的战乱与动荡时期。
释法薰(生卒年不详)是南宋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的诗才横溢,尤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人生哲理见长。他在这首诗中以化柴为喻,表达了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立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佛教思想在人们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和僧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佛法的领悟。
释法薰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并不平顺,他曾四处云游,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首《化柴》诗正是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感慨之作。他以化柴为喻,寓意着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无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