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一昼千万思

标题包含
一昼千万思
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 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 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 故人道何如,不间孔与周。 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 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 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 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颇有政绩。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天中思绪万千,夜里却满含忧愁。 白天思念夜晚忧虑,日夜交替就像度过了千万个秋天。 朋友在远方做了小县的官员,勾践州在海边。 这位故人过得如何?他和孔子、周公之间关系还不错吧。 我只是路边的小尘土,怎么能期望攀登上嵩山之巅呢? 我又像山涧和溪流,哪里敢和沧海之水相比呢? 为了学问和知识,每天都在勤奋地吸取。 虽然忙碌且忧心忡忡,但不知道朋友是否能明白我的心境。
去完善
释义
《一昼千万思》注释: 1. 勾践州:指越州,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这里用以形容故人在遥远的地方做官。 2. 道何如:询问故人的情况如何。 3. 不间孔与周:指不分伯仲,即故人亦有大才。孔子和周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 道边尘:比喻自己地位卑微。 5. 安能望嵩丘:表示无法达到高远的地位。嵩丘,指河南的嵩山,代指朝廷或高位。 6. 涧与溪:以山涧溪流比喻自己的渺小。 7. 景山与学海:借指学术研究与修身养性之事。 8. 汲汲:急切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曾巩的这首《一昼千万思》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诗人的内心活动展现了诗人对故人及自身命运的感慨。首联“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昼夜间思绪万千的焦虑状态。接下来的“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则揭示了这种情绪挥之不去,犹如春秋更替般不断重复。 颔联“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和颈联“故人道何如,不间孔与周”分别描绘了诗人的故人在遥远的海滨县城担任职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并非局限于孔子和周公等经典文化传统。这里诗人暗示了自己与故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各自面对的不同现实处境。 “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诗人以路旁尘埃自喻,表示自己无法企及嵩山的崇高境界,这是对自己卑微地位的自嘲。接下来一句“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则以山谷溪流比喻自己微小的力量,表达了诗人不敢与大海之水相比,谦恭而又不失气节的态度。 在尾联“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中,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在景山(洛阳的著名景点)和学海中努力进取的意愿,尽管忧愁不断地困扰着他,但他仍然寄希望于故人能够理解他的处境。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生动,将个人的心事与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以他在诗文创作上的独特才情和造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诗词创作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源自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度感知和思考。这首《一昼千万思》则展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74年,当时曾巩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一时段,他不断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究中找寻自我,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沉思,对生活琐事的体验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来丰富内心世界。 在此阶段,曾巩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沉的思考。他崇尚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投身社会事务,为民众的利益出谋划策,并践行着儒家士人的家国情怀。 同时期,北宋中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辽金等国的外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而国内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民生问题日趋严重。身处其中的曾巩既忧虑国家的兴衰存亡,又痛心疾首地反思社会的不公不义。 在这首诗中,曾巩借由描绘自然景观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昼千万思”说明诗人在一天之内产生的万千思绪,透露出他在这个时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诗人将深邃的思想寄寓于笔墨之间,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和民众的担忧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