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七一

标题包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七一
白发寒岩雪,青眸古涧秋。 身心明月磨田地,河汉清霜洗斗牛。 识金鍮,用锥钩,万化区分拄杖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白发的我在寒冷的岩石上,如雪般显得孤寂,清澈的眼睛望着古老的山涧,好似秋天一样寂静。 身体和精神在明亮的月光下被打磨如同田地,天河与地面的清霜共同洗涤着斗和牛宿星座。 能够识别黄金与黄铜,善用锥子和钩子,万事万物在我手中都有所区分,一切都依托于我的智慧与洞察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禅人":指修禅的人。 2. "化主":佛家语,谓能教化众生使之生净土者。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徒中的领导者或重要人物。 3. "写真":通过绘画或其他方式把人物的形象描绘出来。这里可能是指给化主画肖像。 4. "磨田地":“磨”是研磨的意思,“田地”是指广阔的地面。这句诗是说修行者的内心如明月照耀的广阔地面一样光明。 5. "河汉":指的是银河。 6. "清霜洗斗牛":比喻夜晚星空明朗,好像被清凉的霜洗过一般。"斗牛"是天文学中“斗宿”和“牛宿”的总称,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察的重要星座。 7. "识金鍮":认识事物的真伪和价值。"金鍮"是一种金属,这里用来比喻真假。 8. "用锥钩":使用锥子和钩针等工具。这里可能表示精细的工作或者探索真理的过程。 9. "万化区分":万物变化都有其规律和道理。 10. "拄杖头":拄杖的一端。这里是说从拄杖这一具体事物中,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变化和道理。
去完善
赏析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七一》是宋代僧人释正觉的一首五言诗。诗人以“白发寒岩雪,青眸古涧秋”开篇,描绘出一位老禅师的形象,他年老的白发如同山间的白雪,深邃的目光犹如古涧的秋水。这两句诗将禅者的形象与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身心明月磨田地,河汉清霜洗斗牛”,则进一步揭示了禅者的精神境界。其中“明月磨田地”意味着禅者的心灵如同一块被明月打磨过的田地,充满了光明和智慧;而“河汉清霜洗斗牛”则寓意着禅者的心境如同银河中的清霜,洗涤着世间的烦恼和纷争。这两句诗表达了禅者内心的清净和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力。 紧接着的“识金鍮,用锥钩,万化区分拄杖头”则是对禅者的赞美。其中“识金鍮”是指禅者能识别事物的真伪,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用锥钩”则是形容禅者能够运用智慧和技巧去解决各种问题。最后一句“万化区分拄杖头”则是说禅者能将世间万物区别开来,这种能力就如同依靠拄杖行走一样重要。这首诗通过对禅者形象的描绘和对禅者精神的赞美,传达了禅宗修行的重要性和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七一》是宋代诗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释正觉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禅人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佛法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在这段时间里,释正觉本人也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佛法的深奥。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与释正觉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这使得释正觉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更加关注人们的苦难。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众生的关爱和对佛法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