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盱江清隐图

标题包含
题盱江清隐图
盱江老人读书老,杜门不许红尘到。夜来风雨送春归,满院落花闲不扫。屋外青山山上云,啼猿唳鹤声相闻。舍南舍北皆春水,钓鱼矶畔多鸥群。江南风景好如画,先生买得宁论价。只恐猿惊鹤怨鸥盟寒,征书催到金门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邓林,原名邓仕均,1928年生于四川蓬溪县。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邓林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邓家驹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盱江老人喜好阅读至老,闭门谢客,远离尘世纷扰。在夜晚风雨交加之际,春天悄悄离去,院子里铺满了落花,却懒得去打扫。屋外山上的云朵悠悠飘过,山间不时传来猿猴和鹤群的啼鸣声。房屋南北两侧都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钓鱼矶旁聚集了许多海鸥。江南的美丽景色如诗如画,这画卷竟让老先生忘却了世俗价值。然而担忧随之而来:鹤群可能因为老先生的离去而感伤,并且还要应对来自朝廷的书信催促,让他陷入两难之地。
去完善
释义
《题盱江清隐图》是明朝诗人邓林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注释: 1. 题:这首诗的题目,意为“在盱江清隐图上写的诗”。 2. 盱江老人:指生活在盱江边的隐士。 3. 杜门:闭门不出,这里表示避世隐居的意思。 4. 红尘:原意指繁华的闹市,这里代指世俗纷扰。 5. 夜来风雨送春归:这句描绘了春天夜晚风雨交加的场景。 6. 落花:凋谢的花朵,这里用来象征春天的结束。 7. 闲不扫:形容隐士生活闲适,不在意院子里的落花。 8. 啼猿唳鹤:形容山中猿猴和鹤鸟的叫声。 9. 相闻:彼此都能听到。 10. 舍南舍北:指房屋前后的环境。 11. 春水:春天的江水。 12. 钓鱼矶畔:指江边适合垂钓的地方。 13. 鸥群:指一群海鸥。 14. 江南:长江下游地区,这里代指盱江一带。 15. 好如画:形容风景美丽如画。 16. 先生:对贤者的尊称,这里指盱江老人。 17. 买得:指得到了这样的美景。 18. 宁论价:意为无须计较价值。 19. 只恐:担心。 20. 猿惊鹤怨鸥盟寒:形容动物的哀鸣给隐士带来的烦恼。 21. 征书:指朝廷召他任职的文书。 22. 金门:汉代宫门名,后代用以泛指朝廷官署。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盱江清隐图》中,邓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形象。他生活在江南的美景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歌开篇便提到“盱江老人读书老”,表达了这位隐士热爱阅读、学识渊博的特点。他的生活简朴而宁静,“杜门不许红尘到”意味着他对外界的纷扰漠不关心。接下来的两句“夜来风雨送春归,满院落花闲不扫”,则是以自然景象为例,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的心态。夜晚的风雨送走了春天,院中的落花堆积而不去清扫,这正是他对生活的淡泊态度的体现。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隐士所处的环境:“屋外青山山上云,啼猿唳鹤声相闻。舍南舍北皆春水,钓鱼矶畔多鸥群。”青山白云,猿啼鹤唳,以及春水荡漾的景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山水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隐士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然而,诗人在最后几句笔锋一转,暗示了这种隐居生活的短暂:“只恐猿惊鹤怨鸥盟寒,征书催到金门下。”在这里,诗人担忧猿啼鹤唳可能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而征书的到来则意味着朝廷的召唤,打破了隐士的宁静生活。这表达了诗人对个人选择和社会责任之间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盱江清隐图》是明朝诗人邓林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描绘了盱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隐逸之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朝廷纷争的厌倦。 邓林生活在明朝中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作为文人墨客,无法改变现实,但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首诗歌中,邓林通过对盱江清隐图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盱江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境内,河流蜿蜒曲折,两岸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隐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邓林在游历盱江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隐逸之士的生活所吸引,创作了这首诗歌。 总的来说,《题盱江清隐图》的创作背景是明朝中晚期的社会现实,诗人邓林在人生旅途中遭遇了诸多坎坷,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离开尘世,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盱江的美景和隐逸之士的生活成为他精神的寄托,使他创作了这首抒发自己情志的诗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