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瓢图
红尘不到白云关,洗耳清溪万虑闲。一自风瓢捐弃后,惟夜留月照箕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俗喧嚣无法侵扰宁静的白云间,清澈的溪流洗涤着我的双耳让烦恼离我远去。自从我舍弃了那飘摇的身世之后,只有夜晚留下明月照亮着我这座静寂的山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红尘:指繁华的世俗世界。
2. 白云关:此处比喻远离尘世的隐居之处。
3. 洗耳清溪:这里指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愿望。
4. 万虑闲:形容诗人心境宁静,思绪清净。
5. 风瓢:典出自汉代高士许由的故事,他因听到尧欲让位于他的消息,感到耳朵受到污染,遂前往水边清洗耳朵。这里的“风瓢捐弃”暗含了许由抛弃天子之位,表示诗人在此借许由的事迹表达自己对名利不感兴趣的意愿。
6. 唯夜留月照箕山:此处暗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示诗人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去完善
赏析
《弃瓢图》描绘了诗人邓林隐居山林的情景。首句“红尘不到白云关”中,“红尘”指纷扰的世俗生活,而“白云关”则象征诗人的隐居之地,这句意味着诗人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宁静的生活。接下来的“洗耳清溪万虑闲”则是通过“洗耳”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心境清静的意愿。
第三句“一自风瓢捐弃后”中的“风瓢”是古人行乞时所用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贫困潦倒和与世无争。而“捐弃后”则表示诗人放弃了世间的荣华与名利,选择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最后一句“惟夜留月照箕山”则以“留月照箕山”的画面,勾勒出诗人夜间独自在山中沉思的形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孤高自洁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弃瓢图》是明代诗人邓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正值国家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然而,邓林生活在一个政治复杂、党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他身为翰林院编修,因坚持正义而受到排挤和打击。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邓林以《弃瓢图》为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渔翁,为了生存,不得不舍弃陪伴自己多年的葫芦瓢。这种无奈与不舍的情感,反映了邓林对个人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邓林在诗中还通过渔翁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情操。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渔翁一样,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无奈以及对官场腐败的不满。
总的来说,《弃瓢图》是邓林在特定历史时期和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首诗。它既是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高尚品质和人文精神的热情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