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城过桥出城乘船,红砖楼房旁柳树年复一年。
君王忍心舍弃平定陈朝的功业,只为换取雷塘那几亩薄田。
去完善
释义
1. 入郭:进入城市。
2. 登桥:登上桥梁。
3. 出郭船:出城乘船。
4. 红楼:红漆的楼房,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5. 日日:每天。
6. 柳年年:柳树每年生长。
7. 君王:指隋炀帝。
8. 忍:忍心。
9. 平陈业:指隋朝统一中国的功业。
10. 只博:只为了换取。
11. 雷塘:古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
12. 数亩田:几亩田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罗隐在游览隋炀帝陵时所作,用以讽刺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和昏庸无能。诗中通过对炀帝陵周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愤慨和无奈。
首句“入郭登桥出郭船”描述了炀帝陵所在地的繁华景象,与炀帝的荒淫无度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句“红楼日日柳年年”则通过描绘炀帝陵周边的华丽建筑和绿意盎然的柳树,展现了炀帝陵的繁华和生机。然而,这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不住炀帝的昏庸无能。
第三句“君王忍把平陈业”是对炀帝荒淫误国的强烈谴责。这里提到的“平陈业”是指隋朝统一江南的陈朝,实现南北一统的历史功绩。然而,炀帝却在取得这一伟业后,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竟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致使国家衰落。
最后一句“只博雷塘数亩田”则进一步揭示了炀帝的昏庸无能。这里提到的“雷塘”是炀帝为自己修建的豪华陵墓,占地数亩。作者以此讽喻炀帝为了贪图一己之享乐,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最终落得亡国之君的下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隐的《炀帝陵》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期,约公元900年左右。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坎坷。
罗隐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多次落第,使他倍感失落和无奈。这种挫折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正如《炀帝陵》这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对历史上的昏君隋炀帝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败阶段,政治腐败、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罗隐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关注。
总的来说,《炀帝陵》这首诗是罗隐在唐朝末期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通过讽刺隋炀帝这一昏君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