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襄阳二首

标题包含
襄阳二首
自怜薄宦走红尘,相见山灵厌俗氛。 咫尺岘山无计到,只应飞雨是移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造(1012年-1067年),字天祚,号刚简,江苏高邮人。北宋官员、文人。 陈造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尚书都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同情自己只能做低级官员在俗世中奔波劳碌,每逢与山间的灵气相遇,都让我心生厌恶。近在咫尺的岘山美景却无法亲自拜访,只有飘洒的春雨似乎能替我传达这份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自怜:自我怜惜。 2. 薄宦:微小的官职。这里指作者自己担任的职务。 3. 走红尘:在繁华喧闹的尘世中奔走。 4. 相见:与……见面。 5. 山灵:山神。 6. 厌俗氛:厌倦世俗的氛围。 7.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8. 岘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的一座山。 9. 无计到:没有办法到达。 10. 只应:表示推测或想象。 11. 飞雨:飘洒的雨水。 12. 移文: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
去完善
赏析
襄阳二首(其一)是一首表达作者与友人相会、共游岘山的心愿以及因世俗事务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无奈的诗篇。诗人以“自怜薄宦走红尘”开篇,揭示了自己身居尘世官场却渴望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接下来,他以“相见山灵厌俗氛”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尘世的喧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尽管岘山近在咫尺,却因为世俗事务而无法到达,只能寄希望于像“飞雨”那样将这篇诗意寄托在自然之中。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自由、解脱世俗束缚的心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景色的留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襄阳二首》是南宋诗人陈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1140年至1165年间。这一时期,南宋政权稳定,经济文化相对繁荣,但同时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边疆局势紧张。 陈造,字子强,江苏人,曾在安徽、江西等地任职。他一生仕宦失意,却以诗文名世,著作颇丰。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造已年过半百,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的官场生涯并不如意,多次遭到排挤和贬谪,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有着深刻的反思。 当时,襄阳地区地处南宋与金国交界的边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陈造在此地任官期间,亲眼目睹了边疆民众的艰辛生活和国家的边防空虚。因此,他在诗歌中以襄阳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