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
空山寥寥,黄叶萧萧。
斯人不来兮,暮待之以朝。
斯人或来兮,两无语而意消。
归去也,衣飘飘,路迢迢。
谁同其孤标,月在青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空旷的山谷中,显得格外寂寥;满地的黄叶在风中飘摇。
那个他(她)一直没有出现啊,从傍晚等到清晨,从早晨等到黄昏。
如果他(她)真的来了,我们俩相对无言,心中的激动也逐渐消退。
走吧,离去的时候,衣服随风飘荡,前路还很遥远。
谁能理解我的孤独呢?只有那挂在天空的月亮明白我的心思。
去完善
释义
《怀古》:该诗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思之情的诗歌。
注释:
1. 空山:指深山幽谷,隐喻寂静无人的地方。
2. 寥寥:形容稀少,缺少生机。
3. 黄叶萧萧:黄叶,枯黄的树叶;萧萧,风声或草木摇落声。这里用来描述秋天的景象。
4. 斯人:这个人,这里指作者所怀念的古代英雄豪杰。
5. 暮待之以朝:从傍晚等到早晨,表示长时间的等待。
6. 两无语而意消:两人相对无言,气氛显得冷淡疏远。
7. 归去也:表示自己要离去。
8. 衣飘飘:形容诗人穿着飘逸的衣裳。
9. 路迢迢:路途遥远的样子。
10. 青霄:指天空的最高处,这里用来形容月亮悬挂高空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怀古》是南宋诗人释师范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空山、黄叶的秋天环境中孤独地等待友人。在诗人的笔下,这种情景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落感。
首句“空山寥寥,黄叶萧萧”,以空旷的山林和凋零的黄叶为场景,营造了一种寂寥、萧瑟的氛围。诗人以“寥”、“萧”两个动词分别修饰“山”、“叶”,强化了秋天的寂寥之感,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接下来的“斯人不来兮,暮待之以朝。斯人或来兮,两无语而意消”四句,通过反复对比“来”与“不来”,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待与失望。诗人描述自己从傍晚一直等到早晨,又从早晨等到傍晚,却始终未能等来友人。即便友人真的到来,两人之间也可能因为长时间的隔阂而无法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只能相对无言。这种深沉的失落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归去也,衣飘飘,路迢迢。谁同其孤标,月在青霄”,诗人表达了他的心境:尽管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人可以倾诉;尽管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月亮象征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高远理想,但现实中的知音难觅让诗人感到无法承受的重负。
整体来看,这首诗运用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式,传达了诗人深重的思念与失落之情,以及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怀古》是南宋诗人释师范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5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南下侵扰,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局势岌岌可危。释师范作为一位爱国僧人,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期,释师范不仅是一位僧侣,还是一位民间抵抗力量的组织者。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帮助百姓渡过了许多难关。然而,尽管他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这使得他深感痛心,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热情。
在《怀古》这首诗歌中,释师范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强调了英雄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以此激励人们奋发向前,保卫家园。同时,他也对那些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汉奸进行了谴责,表达了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总的来说,《怀古》这首诗是在南宋初年国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释师范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