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法看清庐山真正的全貌,只因为自己置身于这座山中。

去完善
释义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其雄伟壮丽、变化多端的山势闻名。\n西林壁: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墙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邃哲理。前两句通过描写庐山景象的变化万千,展现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视觉角度带来的差异,也隐喻事物因观察立场不同而产生多样解读的可能性。
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由景入情,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或事件之中时,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其本质。这种局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更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将山水之美与哲学之思巧妙融合,使读者在欣赏庐山奇景的同时,也能获得关于自身处境的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庐山风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84年,此时的苏轼因为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在这个时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积极面对现实,以山水自然为寄托,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在公元1084年左右,北宋王朝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崇尚禅意,注重心灵的修养和人生的体验。苏轼作为文坛领袖,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他在游历祖国山河的过程中,将所见所感融入诗篇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题西林壁》正是苏轼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们往往因为局限于自己的视角,而无法全面地认识事物。只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才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