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标题包含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军事家。他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和胆识。 辛弃疾在青年时期投身抗金事业,曾参与耿京领...查看更多
万小桃
去完善

译文
在郁郁葱葱的山下,清澈的江水流淌不息,其中的每滴水里都饱含着古人的悲伤。向西北望去,那座曾经繁荣的长安城,如今已经消失在群山之间。尽管如此,苍翠的大山也无法阻挡江河滚滚向东而去。夜幕降临,我在这深山之中感到孤独和忧愁,耳边不时传来鹧鸪鸟凄凉的叫声。
万小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郁孤台:位于今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西北部田村镇的田心村,为江南名胜之一。 2. 清江:指长江中游的鄱阳湖至洞庭湖间的江水。 3. 西北望长安:指诗人渴望收复长安,也含有对南宋朝廷苟安江左、无心北伐的讽刺。 4. 无数山:指重重叠叠的山峦。 5. 青山:指江北的群山。 6. 江晚:傍晚的江边。 7. 愁余:使我为之忧愁。 8.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诗文常借以抒发离别之苦。
万小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篇,通过描绘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和青山之间的风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上片写词人站在郁孤台上,看到清江水中的“行人泪”,联想到国家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困境。下片则通过描述青山遮不住的江水东流,象征国家的命运终究会走向光明,但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与困难。最后两句以江晚、山深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时的忧虑心情。整首词情感深沉,寓意深刻,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代文豪的才情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万小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于公元1176年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词。该时间段正处于南宋时期,此时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辛弃疾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志士,他力主抗金,但却不被重用,心情沉痛。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辛弃疾通过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句子的描绘,表达了对金兵南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抗金斗争中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大片领土丧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统治者却无力挽回颓势,反而一再妥协退让。辛弃疾面对这样的现实,痛心疾首,因此在词中抒发胸臆,希望唤起人们的觉醒,共同抵御外侮,恢复国家昔日的繁荣昌盛。
万小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