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江至土坊
万顷江湖远,孤乘一叶船。
雁飞云外字,篷掩水中天。
波静橹声息,风微帆影偏。
回环聊注目,浩荡接清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阔的湖泊河流犹如无垠的天空,我独自乘着一艘小船在当中游荡。大雁在云端飞翔,留下一排排文字;而我的船蓬遮掩了水面,好像要挡住整个天空。湖面平静,只有摇橹的声音打破宁静;微风轻轻吹过,帆影在阳光下微微倾斜。在这曲折的江河里,我四处张望,感叹大自然的辽阔与壮丽;而那浩渺的水面与清新的烟气融为一体,让人陶醉。
去完善
释义
1. 万顷:形容水域广阔,这里指长江。
2. 孤乘:独自乘坐。
3. 一叶船:一条小船。
4. 雁飞云外字:大雁在云层之外飞翔,排成“一”字形状。
5. 篷:船上的顶篷。
6. 波静:水面平静。
7. 橹声息:摇橹的声音停止。
8. 风微:微风轻拂。
9. 帆影偏:帆的影子因风力作用而偏向一边。
10. 回环:环绕,周而复始。
11. 浩荡:水流宽广。
12. 清烟:江面上水气弥漫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泛江至土坊》是宋代诗人杨时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乘坐一叶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遨游的情景。诗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宏大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首联“万顷江湖远,孤乘一叶船”描述了广阔的江面和遥远的水域,诗人独自驾着一叶小舟航行其中。这里以“万顷”来形容江水之广阔,强调其空间的庞大,同时也暗示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孤独、寂寥。接着的“孤乘一叶船”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之感。
颔联“雁飞云外字,篷掩水中天”运用了对偶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雁在空中飞翔和船篷在水中的倒影。大雁排成人字形,飞向遥远的天际,仿佛是天际的字符;而船篷在水中的倒影,遮住了水面上的天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象。这一句通过对比视觉元素,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颈联“波静橹声息,风微帆影偏”则是进一步渲染了江面的宁静与祥和。风平浪静时,船只悠然前行,橹声悄然消失,只留下风声和船帆的影子在水面上飘荡。诗人用平静的语言描绘出了这一宁静的景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尾联“回环聊注目,浩荡接清烟”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从而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这里的“回环”既指诗人在江面上的行进路线,也象征人生的曲折道路;而“浩荡接清烟”则意味着诗人将心胸开阔,拥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江至土坊》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相对稳定,但军事上却饱受金兵侵扰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寄情山水,抒发胸臆。
杨时一生经历颇丰,曾担任地方官吏,又曾在学术界声名显赫。他师从程颢、程颐二程,是洛学的重要传人之一。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首诗就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南宋时期,理学思想逐渐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道德修养。杨时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以泛江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