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大中祥符寺通悟圣师所创寺前老柏系师手植因赋此
六百年前事异哉,二龙委骨致瓌材。
虽然悬谶识兴废,要以无心为去来。
寺里塔模天竺样,门前柏是圣师栽。
若将鴈岭较喧寂,寂定光中定一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百年前的往事多么奇特啊,两条巨龙献出生命成就了珍贵的建材。尽管有预言揭示兴衰,但关键还是要保持无心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寺庙里的塔模仿了天竺风格,门前的柏树是由圣人亲手种植的。如果要和大雁岭比较热闹与宁静,那么在这寂静的光芒中定有一个答案。
去完善
释义
1. 六百年前事异哉:指大中祥符寺前的老柏树,由通悟圣师亲手种植已经有600年历史。
2. 二龙委骨致瑰材:这句可能意指古时候有两位贵人通过某种方式把这块地给予了通悟圣师用于创建寺庙。二龙可能是指这两位贵人。委骨则是把地捐出来的意思。瑰材则是指珍贵的土地资源。
3. 虽然悬谶识兴废:谶是一种预言或者征兆。这里表达的是,虽然有预言知道寺庙的兴衰,但是实际上还是需要有智慧和决心的人去推动和发展它。
4. 要以无心为去来:这句可能意指修行无欲无求的境界,一切都顺其自然。
5. 寺里塔模天竺样:塔是天竺佛教的象征,这里用来说明该寺的建筑风格模仿了天竺佛教。
6. 门前柏是圣师栽:前面提到过,这棵老柏树是通悟圣师亲手种植的。
7. 若将雁岭较喧寂:雁岭可能是另一个地方,这里用它来做比较,用来强调大中祥符寺所在的地方更显得清静。
8. 寂定光中定一咍:这句诗句不常见,含义不太明确,可能是在说作者在寺庙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程公许在绵竹大中祥符寺所见的老柏树,这棵树由该寺的通悟圣师亲手种植,已有六百年的历史。诗人通过赞美古柏的历史和生命力,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对寺庙环境的感受。
首联“六百年前事异哉,二龙委骨致瓌材”,以"六百年"的时间跨度开篇,强调了老柏树的悠久历史。同时用"二龙委骨"的传说描绘其来源的神秘与珍贵。
颔联“虽然悬谶识兴废,要以无心为去来”,其中"悬谶"指预言吉凶之事,诗人以这一意象点明世事变迁的规律。而"无心"则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颈联“寺里塔模天竺样,门前柏是圣师栽”,描述了寺庙的建筑风格以及门前参天古柏的存在。既展现了寺庙宗教氛围,又突出了古柏的壮观景象。
尾联“若将雁岭较喧寂,寂定光中定一咍”,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人生旅程之后,渴望在寂静的寺庙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264年,绵竹大中祥符寺的通悟圣师在寺前种植了一棵老柏树,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首古诗的作者程公许是南宋的一位文人,他曾在四川地区担任过地方官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宋金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由于战争的破坏,许多寺庙和古迹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寺庙如大中祥符寺得以保存。程公许在任期间,曾多次来到这个寺庙参拜,感受到了通悟圣师的虔诚精神和寺庙的古朴氛围。
在这首诗中,程公许通过对寺前老柏树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受和对时代的感慨。他借这棵由通悟圣师亲手种植的老柏树,表达了对这位圣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期待。这首诗既是对通悟圣师的赞美,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