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阮云心泛湖

标题包含
次阮云心泛湖
湖上三更酒,西风一叶身。 水明花近眼,烛暗月窥人。 识面频惊晚,论交未觉新。 清诗如雪露,一洗簿书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萧立之(1203年-?),字斯立,号冰崖,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中期的著名文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有交往。 萧立之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历任州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湖边夜深饮酒时,寒风吹过身边仅有的一片树叶。湖水明亮映照花朵仿佛就在眼前,蜡烛昏暗月光悄悄照亮周围的人。相识以来常常感叹时光飞逝,相交过程中并未感到有任何生疏。你的清丽诗篇如同洁白的露水,瞬间洗净我心中繁琐俗事的烦恼。
去完善
释义
1. 次:这里是临时的意思,表示在外停留。 2. 阮云心:这里指的是宋代诗人阮元心的名字。阮元心(生卒年不详)字静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3. 三更:古代的时辰划分,一般分为十二个时辰,三更大致是晚上的9点到11点。 4. 西风:指秋风,因为秋季的西风会使得草木凋零,因此古人常用西风来代表秋天的意象。 5. 一叶身:这是化用古诗“落叶满长安”的意境,表示漂泊无定的状态。 6. 水明:湖水明亮的样子。 7. 花近眼:形容花朵就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到。 8. 烛暗:蜡烛的光线暗淡。 9. 月窥人:月亮偷偷地观察人们。 10. 识面频惊晚:相识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每次见面都会感到时间的流逝。 11. 论交未觉新:虽然认识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每次交谈都会觉得有新的收获。 12. 清诗如雪露:这首诗就像洁白的雪花一样清新脱俗。 13. 簿书尘:指官场的繁杂事务。
去完善
赏析
《次阮云心泛湖》是一首描绘诗人泛舟湖上的风景与心情的诗。在深秋的夜里,诗人与朋友阮云心一同乘船游览西湖,欣赏着美丽的夜景。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情,还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及友情的感悟。 首联“湖上三更酒,西风一叶身”,描写了诗人在三更时分,湖面微风轻拂,独自在小舟上饮酒的场景。以“酒”和“身”为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潇洒的形象。 颔联“水明花近眼,烛暗月窥人”,写夜晚湖面上的波光粼粼,以及花朵在月色下的朦胧之美。通过视觉的角度,将湖泊、花朵、月亮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颈联“识面频惊晚,论交未觉新”,则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随着时光的流逝,朋友们虽还能相聚,却总感叹相见之晚,回忆过去的友情,恍若昨日之事。这种情感犹如秋风中飘落的黄叶,充满了深沉的哀愁。 尾联“清诗如雪露,一洗簿书尘”,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的一种期许和自信。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就像秋天的雪花一样清新脱俗,能够洗净世俗的烦恼,涤尽心灵尘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阮云心泛湖》是南宋诗人萧立之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理宗时期(1225年-1264年),这是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国家局势岌岌可危。 在创作这首诗时,萧立之正值中年,曾任江西抚州通判等职。他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感受到了国家的忧患意识。身为士人的他,怀揣忧国忧民之心,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量。然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使得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此外,萧立之生活在南宋中叶,此时文人墨客热衷于寄情山水、抒发壮志。这种文学风尚影响了萧立之的诗歌创作,他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以泛舟西湖为例,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家国沦丧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