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剑歌行次韵

标题包含
剑歌行次韵
先辈匣中三尺水,斩蛟曾入吴潭里。 提归未肯策奇勋,轩冕泥涂真戏耳。 鸡林削铁不足比,昆吾百炼安可齿?淬花不莹□鹈膏,掉鞘却敲鸾凤髓。 忆昔破敌如破竹,带霜飞渡桑乾曲。 于今绣涩混铅刀,不遇何异荆山玉?惊雷夜作青龙哭,血痕冷剥苔花绿。 野人一见骇心目,到手抚摩看不足。 雪花皎皎明阑干,毛发凛凛肝胆寒。 老军疲将长慨叹,愿欲置诸武库间。 书生无用且挂壁,引杯时接殷勤欢。 天眼太高俗眼顽,锐锷宜许儿曹看。 先生有志不在此,出处每谈徐孺子。 清高厌觅万户侯,笑引江山归画史。 我未四十□已斑,学剑学书俱废弛。 五更闻鸡狂欲起,何事英雄心未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冕(1325年-1380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义乌人。他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尤以画梅著称,有“画梅圣手”之誉。 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时曾靠替人放牛为生。他聪明...查看更多
xiweier
去完善

译文
前辈剑匣中的三尺水,曾在龙潭击杀恶蛟。 收回宝剑不肯炫耀功勋,追逐功名如同儿戏。 剑锋犀利如同鸡林削铁,百炼昆吾钢铁怎能相比? 磨洗剑刃不如犀角油膏,挥动剑鞘却发出鸾凤之声。 回忆起当年破敌如破竹,跨越桑乾河地带霜。 如今锈迹斑驳如同铅刀,不被赏识如同荆山之玉。 夜深听闻惊雷犹如青龙哭泣,苔花上的血痕透出寒意。 乡野之人见到剑都惊叹不已,拿到手里仔细观看都不满足。 剑身洁白如同雪花,剑气凛然令人胆寒。 老军人和疲倦的将领们都感叹不已,希望把剑放在武库之间。 书生无用只能挂在墙上,举起酒杯与好友共享欢乐。 眼睛过于挑剔的人难以欣赏,宝剑的锋利更适合年轻人。 您志不在此,每每谈起徐孺子的故事。 清雅高洁的你厌恶寻找万户侯,微笑着引江山入画卷。 我还未到四十就已经满头白发,剑法和书法都荒废了。 五更鸡鸣时我热血沸腾,为何英雄之心永不熄灭?
xiweier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先辈匣中三尺水:指宝剑藏于剑匣之中。 2. 斩蛟曾入吴潭里:这句用剑斩杀恶龙的传说故事。 3. 鸡林削铁不足比:鸡林,古朝鲜国名;削铁,形容剑锋犀利。 4. 昆吾百炼安可齿:昆吾,古代刀剑产地;百炼,指剑历经多次锻造。 5. 淬花不莹鹈膏:鹈膏,淬火用的动物油脂。 6. 带霜飞渡桑乾曲:桑乾曲,流经河北的桑干河。 7. 破敌如破竹:形容敌军一触即溃。 8. 于今绣涩混铅刀:锈涩,指剑刃暗淡无光。 9. 惊雷夜作青龙哭:形容宝剑的光芒闪烁如同青龙的眼泪。 10. 野人一见骇心目:野人,乡村百姓;骇心目,令人震撼。 11. 到手抚摩看不足:拿到宝剑仔细端详,爱不释手。 12. 天眼太高俗眼顽:天眼,能洞察一切的眼睛;俗眼顽,一般人的目光肤浅。 13. 锐锷宜许儿曹看:锐锷,宝剑;儿曹,年轻人。 14. 先生有志不在此:指作者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 15. 清高厌觅万户侯:清高,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万户侯,高级官职。 16. 笑引江山归画史:画史,画家。 17. 我未四十□已斑:□,此处缺失一字。 18. 五更闻鸡狂欲起:五更,凌晨时分;闻鸡起舞,励志的故事。
xiweier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剑的古诗词,从各个角度赞美了剑的品质和威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剑的神秘与高贵,它曾是先辈们用来斩蛟的神兵利器,却在归隐之后不愿再策奇勋,因为轩冕不过是泥涂中的戏耳。鸡林削铁、昆吾百炼都无法与之相比,淬炼的不仅仅是剑,更是品质和信念。 接着,诗人回忆了剑的英勇事迹,破敌如破竹,即使如今锈钝,也不能掩盖它的光彩,犹如荆山玉般珍贵。诗人以青龙哭泣、苔花绿冷等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剑的威严,而野人见之则惊讶不已,渴望亲手抚摸。 诗人以雪花皎皎、毛发凛凛的形象比喻剑的光芒,指出这是战士们的骄傲和希望。老军疲将感叹不已,宁愿将它放在武库之中,而不是挂在壁上,因为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沙场争战。 然而,书生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只想把酒言欢,他们认为剑的锋利是超乎凡俗的天眼,不应该轻易示人。诗人认为这些庸俗之眼,应把剑的锐利让给下一代年轻人去欣赏。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还未到四十就已经满头白发,无论是学剑还是学书都已经荒废,但他依然五更闻鸡而起,心有壮志。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心系国家之事,始终怀有英雄之心。
xiweier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百姓疾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名叫王冕的诗人应运而生。他的诗词作品富有战斗豪情和民族正义感,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王冕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年轻时曾游学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他的作品往往以真挚的情感、犀利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剑歌行次韵》中,王冕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描述古代战争中的勇士英勇杀敌的场景,暗讽了当时的统治者争权夺利、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行径。同时,他也鼓励人们勇敢地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家园,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王冕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刚正不阿的品质,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担当。
xiweier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