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多楮三伏最茂
朱实炖空密幄成,曾阴无地暍行人。
风枝雨干雕零后,玉板云英制作新。
传得文章贻后晋,忍随竹帛祸先秦。
西凉叶叶秋声树,学到先生是效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果实点缀着空旷的地方,密密的树叶遮住了阳光,使得行人在树下感到阴凉。风吹过枝头,雨滴落在树干上,使得叶子和果实凋落,而绿叶和白色花朵编织成的幕帘似乎在等待着新的生命。
这是一种文章的传承,从先秦到后晋,文字就像竹子一样坚硬,像布帛一样柔软。在西凉的树木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学习这种写作技巧的人就像是在模仿诗人的美貌。
去完善
释义
1. 苕溪:地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2. 楮:一种树木名称。
3. 三伏: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4. 幄:帐幕,这里指密集的树叶。
5. 曾阴无地:意为浓密的树荫遮天蔽日。
6. 暍:使...热,受热。
7. 风枝雨干:形容风吹雨打后树枝树干的样子。
8. 玉板云英:形容洁白如玉的纸张。
9. 文章:指对事物的描述和评价。
10. 贻后晋:把知识传递给后世的人。
11. 忍随竹帛:忍受着文字带来的灾难。
12. 西凉叶叶:形容树叶在秋天的声音。
13. 秋声树:秋天的声音从树上传来。
14. 效颦: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方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和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苕溪边的楮树在三伏天里茂盛生长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楮树的果实、枝叶和生长环境的描述,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观察力。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楮树与竹帛的关系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苕溪多楮三伏最茂》是南宋诗人释居简在公元1195年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苕溪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反映了诗人在乡村生活的惬意心境以及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释居简,俗名赵庚,北宋末年济州(今山东济南)人。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战乱未能赴任。后来金兵南侵,生灵涂炭,他在家乡组织义军,抗击金兵。战败后,他出家为僧,游历四方,最后在浙江天目山麓的凤山寺定居,成为一代高僧。
公元1195年,即南宋庆元元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苕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境内,是一条具有丰富水资源和文化底蕴的河流。这里的水利工程发达,灌溉条件优越,植被繁茂,尤其是到了三伏天,苕溪流域的楮树生长最为茂盛。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居简以诗人的敏锐眼光,捕捉到苕溪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楮树的茂盛景象,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