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水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水东,东山水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水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水亭,适当其缺。春夏水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水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水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水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水。挹山人而告水曰:“子知隐居水乐乎?虽南面水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水。’《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水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水士,狎而玩水,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水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水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水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水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水,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水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水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水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水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快回来吧,快回来吧,西山不是长久停留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挹:邀请;南面水君:指帝王。
去完善
赏析
《放鹤亭记》是一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散文佳作。文章开篇描绘了彭城的大水灾害以及云龙山人张君的新居环境,引出“放鹤亭”的由来。通过对四季变化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令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壮美与和谐。
文中借助对鹤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推崇。鹤象征着清高、闲适与超脱,成为隐士精神的化身。苏轼引用《易经》和《诗经》中的典故,进一步提升了鹤的文化内涵,同时对比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阐述了隐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最后,《放鹤》与《招鹤》两首诗歌,既是对鹤行为的细腻刻画,也是对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哲理性的思考,又有诗意般的表达,堪称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十年秋,彭城遭遇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被淹至半扉。次年春,水退后,他迁居到故居东侧、东山脚下的地方。于此登高远望,发现一处奇异之境,便筑亭其上,名为“放鹤亭”。苏轼当时任徐州知州,常与宾僚来此饮酒作乐,并写下这篇《放鹤亭记》。文中借描写山水景色和两只驯养的仙鹤,探讨了隐逸生活的乐趣,以及对贤人君子品格的赞美。文章通过对比南面为君者的束缚与隐士超然物外的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清静无为、闲适自在人生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