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
麻叶蓬蓬小麦肥,杨花风里杜鹃啼。
故园尚阻归来赋,惭愧东坡雨一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麦苗茁壮成长,充满生机,风吹杨絮飘散,伴随着杜鹃鸟的啼鸣。故乡的美好风光仍在,却阻碍了我归乡的行旅,我真应该感谢那农夫用春雨滋润我的心灵。
去完善
释义
麻叶蓬蓬:指麻叶生长茂盛的样子。
小麦肥:形容小麦生长的很好,丰收在望。
杨花风:即柳絮,春季随春风飘散的杨柳种子。
杜鹃:一种鸟名,又称杜宇或子规,相传为古蜀国灭亡时杜宇化为,鸣声悲切,常引起思乡之情。
故园:故乡,这里指的是诗人的家乡。
归来赋:东汉王粲所作的《归去来兮辞》,此处诗人借用此篇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东坡:苏东坡,宋朝著名文人苏轼的别号,此处诗人以他为榜样,希望自己的思乡之情能够得到慰藉。
雨一犁:借指农耕,这里诗人以此表示自己的勤劳与坚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之道在乌江道上听到杜鹃鸟鸣叫时所产生的感慨。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象:肥壮的小麦、随风飘散的杨花和杜鹃鸟的啼鸣。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和东坡先生的农耕生活,产生了“尚阻归来赋”的无奈之情,同时亦对自己无法像东坡那样自给自足的生活感到惭愧。整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是南宋诗人王之道的一首咏物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62年,正值南宋立国之初,金兵南侵之际。此时的南宋朝廷正面临著艰难的局势,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
王之道在这首诗中借景抒怀,通过描绘乌江道中的自然风光和杜鹃鸟的叫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心情犹如杜鹃啼血,充满了悲凉之情。这种情感源于他本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人生际遇。
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王之道亲眼目睹了金兵入侵带来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他在早年曾参加过抗金斗争,但未能如愿以偿地为国家效力。后来,他因为主张抗金而被排挤,甚至被贬谪到外地。这种遭遇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传达了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抵抗外侮,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