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午夜明蟾冷浸溪。
姮娥应有辟寒犀。
桂岩仍在曲阑西。
撷蕊攀条情未已,经丘寻壑想招携。
不应痴马惜障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夜明月映照清澈溪流。
月宫仙子定有辟寒宝物。
桂树林在曲折栏杆西边。
采摘桂花攀爬藤蔓兴致不减,穿越山丘探寻幽径邀约朋友共享。
不要因纠结牵马草料而辜负这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刘一止:南宋文人,字行简,号苕溪居士,以词见长。
午夜明蟾:指月亮,此处代指中秋之夜。
冷浸溪:月光洒在溪水上,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住在月亮里的仙女。
辟寒犀:古代传说犀牛有一种特殊的角,佩戴它可以抵御严寒,此处以“辟寒犀”喻指月亮照亮下的温暖。
桂岩:泛指桂树丛生的山岩。
曲阑西:指曲折的栏杆旁边。
撷蕊攀条:采摘花朵、攀爬枝条的动作,形容人们忙碌的身影。
经丘寻壑: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描述人们寻找桂花的过程。
痴马惜障泥:这里的痴马指的是那些舍不得离开桂花树的人。障泥,指马匹上的覆盖物,用来防止泥土溅到马身上。这句是说不应该因为贪恋美好的景色而忘记了前进的脚步。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刘一止这首词以“午夜明蟾冷浸溪”开篇,描绘了月夜下清澈的溪水倒映着明亮的月光的美景。诗人借助于“姮娥”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冷冽月光的喜爱,“应有辟寒犀”表达了月亮给人们带来的寒冷感。接下来,诗人写到“桂岩仍在曲阑西”,意味着桂花在月色下显得格外美丽。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流连于花丛中,但内心却“情未已”,仍然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探索的欲望。接下来的“经丘寻壑想招携”一句,表达出诗人在这个美丽的夜晚希望邀请朋友一起欣赏这番美景的心情。而最后一句“不应痴马惜障泥”则暗示诗人认为,不应该因为过于留恋美景而忘记了继续前行。
总的来说,《浣溪沙》刘一止这首词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以及自己内心的活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词,由南宋词人刘一止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这首词的时间背景正是金国对北宋虎视眈眈的时期,北宋皇室偏安一隅,人民生活困苦,国力日衰。
在这一年代,刘一止的人生际遇颇为复杂。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郎等要职,但后因被贬谪而辞官。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希望国家能够奋起抵抗外敌入侵。
与此同时,刘一止所处时代的背景是北方的金国对北宋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百姓疾苦,民生萧条。刘一止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墨客,通过《浣溪沙》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寄托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