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春秋有感

标题包含
读春秋有感
巧辩鸡三足,曾窥豹两斑。 凤衰歌已过,麟获涕为潸。 妄作南柯郡,间争左角蛮。 梦回无个事,风雨度前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巧妙地辩论鸡有三个爪子,曾经看到豹只露出两个斑点。 凤凰衰落的故事已经过去,麟凤的泪水使人感动。 错误地创建了南柯郡,中间争夺的是偏远的蛮族。 在梦中醒来并没有事情发生,风雨吹过面前的山。
去完善
释义
1. 鸡三足:此处的“鸡”指的是东汉末年清谈家、名士祢衡所写的《鹦鹉赋》中提及的“鸾翔凤翥”的“鸾凤”,喻指贤能之人;“三足”则来自于古时候中国神话中的三足乌,也就是太阳的象征。在这里,诗人用“鸡三足”来形容那些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 2. 豹两斑:这句诗句源于古人的一种观察方法,即通过豹皮上的两个斑点来窥视整张豹皮的全貌。此处诗人以此比喻通过细节了解整体事物的道理。 3. 凤衰歌已过:这里的“凤衰”是隐喻唐朝末年的衰落;“歌已过”则是说那段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 4. 麟获涕为潸:这里“麟”是指麒麟,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兽;“涕为潸”意思是泪流满面,形容悲伤之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盛世不再、英雄迟暮的哀痛之情。 5. 妄作南柯郡:这句表达的是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南柯郡”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出现在唐代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中,用来比喻虚妄的梦想。 6. 间争左角蛮:这句表达的是诗人在观察现实政治斗争时的心态。“左角蛮”出自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划分,位于左边的角落被称为蛮荒之地。这里诗人用“左角蛮”比喻远离繁华的边陲地带,用以表达对国内纷乱局面的关注。 7. 梦回无个事:这是诗人在思考现实问题之后的感悟。“梦回”表示梦境消退;“无个事”意味着没有具体的事情可做。这里诗人想要传达的是在经历过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之后,他希望在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8. 风雨度前山:这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风雨度前山”描绘了风雨飘渺中的山间景象。诗人以这种静谧自然的景象作为情感的寄托,反映出他对世事无常、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无奈与释然。
去完善
赏析
《读春秋有感》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作品,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诗歌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 首联“巧辩鸡三足,曾窥豹两斑”,诗人用“鸡三足”和“豹两斑”的典故来形容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这里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形象地描绘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斗与斗争。诗人认为,这些纷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利益和权谋。 颔联“凤衰歌已过,麟获涕为潸”,则通过“凤衰”和“麟获”两个历史事件来揭示春秋时期的兴衰交替。诗人以凤凰喻指美好的理想,以麒麟喻指英勇的事迹。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美好的理想和英勇的事迹逐渐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悲伤。 颈联“妄作南柯郡,间争左角蛮”,进一步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诗人以南柯郡和左角蛮为例,讽刺了那些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的诸侯国。这里的“妄作”和“间争”,形象地描绘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钩心斗角。 尾联“梦回无个事,风雨度前山”,诗人通过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在梦中,诗人仿佛回到了春秋时期,目睹了那个时代的纷争与变迁。然而,当梦醒来时,一切都已经过去,留给后人的只是那无法忘怀的历史记忆。最后两句诗,以风雨度前山的景象作为结尾,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春秋有感》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政权建立,南北分裂的政局下,文人学者对历史有着更为深沉的反思和思考。 薛季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明确的认识。他在诗中写道:“书生空有舌,恨不挂三木”,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民族危机的忧虑。在这段时间里,薛季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社会民生,以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的无力回天,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感伤。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对内实行保守政策,对外采取妥协态度,导致民不聊生,国势日衰。这使得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忧虑和痛心。在这种背景下,薛季宣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自我怀疑。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读春秋有感》一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