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徒
未得尘劳息,须依善知识。
若肯慈悲学,发愿施心力。
入泥并入水,莫作闲戏剧。
扬眉动目庭,法身无穷极。
於中习懒者,管取没饭吃。
趁队只□饱,披毛无了日。
不信佛乘经,逐末本却失。
咄哉大丈夫,你乘谁气力。
当本无我人,贪忙有何益。
何似歇无明,听吹无孔笛。
五音六律全,皓月悲风寂。
一声宇宙宽,个中闻的实。
和同为智身,无物堪遮窒。
奉劝草木影,闲时急收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还没有摆脱世俗的烦恼,需要依靠高明的导师。
如果愿意学习慈悲,发誓付出努力。
投身泥土和水里,不做无聊的游戏。
在庭院里皱眉摇头,佛法无边无际。
其中那些懒惰的人,一定会挨饿。
跟着队伍只能吃饱,披着皮毛却无法解脱。
不相信佛教经典,追求细枝末节却失去了根本。
唉,真是个大丈夫,你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的。
本来就没有你我之分,忙碌有什么好处。
还不如停下来消除无知,聆听无孔洞的笛声。
五音六律都齐全,皎洁的月亮和悲伤的风都变得寂静。
一声音响充斥宇宙,在其中听到真实的自己。
和谐共处就是智慧之身,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
奉劝那草木的影子,闲暇时赶紧充实自己。
去完善
释义
《示徒》:示徒是佛教术语,意为教导弟子。
1. 尘劳:尘世间的烦恼和辛劳。
2. 善知识:佛教术语,指引导人们向善的良师益友。
3. 发愿:发下誓愿,立下决心。
4. 心力:意志力和精神力量。
5. 入泥并入水:形容在艰苦环境中修炼。
6. 闲戏剧:无聊的事情。
7. 扬眉动目庭:形容举止神气活现的样子。
8.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教认为的真实、永恒的存在。
9. 无孔笛:没有吹孔的笛子,形容吹奏乐器的美妙声音。
10. 五音: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1. 六律:古代音乐中的六个规律或准则。
12. 皓月:明亮的月光。
13. 悲风:使人悲伤的风声。
14. 一声宇宙宽:形容声音传遍整个宇宙。
15. 个中:这里,此处。
16. 和同:和谐、统一。
17. 智身:智慧之身。
18. 无物:无所畏惧,无所阻挡。
19. 遮窒:遮挡,阻碍。
20. 草木影:比喻弟子,学生。
去完善
赏析
《示徒》是唐代高僧释印肃的一首禅诗。这首诗以师徒间的教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禅修、解脱和佛法教化的深刻领悟。全诗情感激昂、语调铿锵,形象地传达了禅宗的精神风貌。
首联点明修行尚未取得成果的人应寻求良师益友的指引。作者告诫弟子,要放下执着,寻求善知识,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颔联强调修炼心性,发大愿心,以实际行动救助众生。
颈联“入泥并入水”是对佛教弟子修行苦行的描绘,要求人们不要贪图安逸,将世间之苦视为无足轻重的游戏。而“扬眉动目庭”则意指修行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关注众生疾苦,拓展自身的觉悟境界。
“于中习懒者,管取没饭吃”为鞭策懈怠之徒,警示他们若不勤奋努力,只会失去立身的根本。“趁队只□饱,披毛无了日”批评那些跟随大众盲从,沉溺于世俗享乐,不能自拔之人。这些人在佛学道路上注定是失败的。
“不信佛乘经,逐末本却失”指出人们对佛法教义的误解,执着于细枝末节,却忽略了根本要义。作者再次呼吁世人放下贪嗔痴,回归自性本源。
尾联以“和同为智身,无物堪遮窒”强调了个体与万物交融的智慧境界。至此,诗人用尽一切手段,劝说众生在闲暇之时静心聆听佛法的熏陶,达到自我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徒》是宋代高僧释印肃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
在宋朝期间,释印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走文人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出家为僧。他在寺庙里勤奋修习,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研究了佛教教义,并努力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他的佛教信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也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人信仰佛教以求心灵慰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印肃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也有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这首《示徒》诗,表达了释印肃对弟子们的教诲和对修行的期许。他希望弟子们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这首诗不仅是他对弟子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