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
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疎。
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
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
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曾被乡里推举,射箭技术却相当疏浅;
回到故乡的路上,生怕被别人问起。
只好在春天的城市租房子住下;
关上门拒绝纷扰的客人,打开箱子读起心爱的书。
用这样的方式找寻知音,也胜过自我满足。
去完善
释义
【乡里】:指家乡,故里。
【射鹄】:射箭技术不精的代名词。鹄,即天鹅,用以比喻目标。
【浑疎】:意指非常生疏、粗疏。
【归路羞人问】:指科举失败后的返程路上,怕被人问起情况而觉得羞愧。
【春城】:春天的城市,此处可理解为繁华的城市。
【赁舍居】:租借房屋居住。
【开箧读生书】:打开箱子阅读原典,指努力学习。箧,小箱子;生书,未经翻译或讲解的原著书籍。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此处指值得信任的朋友。
【胜自余】:胜过自己的能力,意思是能遇到好的朋友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下第》诗以科举失利的个人经历为主题,表达了诗人面对挫折时的自我安慰与奋发向前。首联“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疎”,揭示了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事实,表达对乡里的遗憾和对自己才华的不自信。颔联“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描绘了归途中的尴尬场景以及居住在春城的简陋住所,展示了诗人科举失利后的困境。颈联“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表达了诗人决心闭门谢客、专心读书的决心,表现了其坚定的志向。尾联“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余”,则通过抒发结交朋友、谋求发展的愿望,暗示着未来必将战胜困难,实现抱负的坚定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时期,具体年份未详。在这段时间里,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许多文人墨客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科举之路充满艰辛,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却最终未能如愿。
姚合作为唐朝的一位文人,也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屡落第。这一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创作这首《下第》时,姚合或许正在为科举失利而苦恼,心情低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了以诗明志,抒发心中的感慨。
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考试的难度也逐渐加大,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合的《下第》成为了唐代科举文人精神风貌的代表作,体现了他们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执着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