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崔侍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宛溪的河畔,伴随着冰冷的霜露,聆听着夜晚悲伤的猿猴鸣叫,离别的情感如同无依无靠的小船四处漂流。孤单的大雁孤身飞往遥远的南方,在这离别时刻,彼此的心境如同凋落的叶子一般落寞,只好在早晨时分,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飘向敬亭山下的秋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宛溪:指宛陵,今安徽宣城,位于宣城东的青弋江上游。这里曾被称为宣城郡,因而简称“郡”。
2. 霜夜:秋天的夜晚。
3. 听猿愁:形容听到猿猴叫声而感到忧愁的心情。在古代诗文中,猿声常与离别、忧伤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4. 去国:离开国家,指离开朝廷或被贬谪到外地的意思。
5. 不系舟:不受拘束的船,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6. 独怜:独自哀怜。
7. 雁飞南海:南飞的鸿雁,象征远方的游子。南海代指远方。
8. 同落叶:比喻离别时的场景,如同树叶飘落的情景一样凄凉。
9. 朝朝分散敬亭秋:表示友人之间时常会因分离而牵挂对方,正如落叶一般随秋风散去。敬亭是敬亭山,在宣城西,与宛溪相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宛溪霜夜”的意境开篇,通过描绘幽静的夜晚和哀愁的猿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去国长为不系舟”一句则暗示了作者离乡背井、飘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然后,“独怜一雁飞南海”中的“一雁”象征着孤独的心灵,表达了对朋友远离的哀伤。最后两句“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用落叶比喻离别,表现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与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崔侍御》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755-763年)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李白的命运多舛,他曾被任命为永王李璘的幕僚,但因李璘的叛乱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这段时间里,李白的心情低落,对世事感到失望。然而,他对朋友的情谊并未改变,他给远在他乡的崔侍御寄去这首诗,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个时代正值唐朝盛世末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文学艺术的繁荣仍在继续,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主要方式。李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在《寄崔侍御》这首诗中,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他与崔侍御之间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他们对尘世纷扰的无畏和坦荡。尽管他们的命运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心却紧密相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采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