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襄城遇大风于野
此路前闻七圣迷,风霾终日暗天涯。
心如摇旆头如葆,却羡枯桑了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路上的前方听说曾经让七位圣贤迷失方向,整日里风霾弥漫,使天空显得阴沉。我的心情像随风飘动的旗子一样波动不定,头绪纷繁,反而羡慕那些生长于枯野之中的桑树无知无觉、无忧无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道出襄城:道出,指出发;襄城,地名,位于河南省中部。
2. 七圣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有“七圣”之称的一行人的迷路事件。此处的“七圣”并非特指某次迷路,而是代指类似的事件。
3. 风霾:风沙、暴风雪等恶劣天气现象。
4. 摇旆:旆,旗帜;摇旆,形容旗帜随风飘动。
5. 葆:植物主茎周围的细枝,比喻头部;葆,这里作动词用,表示抱持或支撑。
6. 枯桑了不知:枯桑,干枯的桑树;了不知,全然不知,毫无知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襄城的风为背景,描绘了人在风雨飘摇中的心境。首句“此路前闻七圣迷”中“七圣”指的是唐玄宗一行人,他们曾迷路于此,为的是强调襄城的凶险;第二句“风霾终日暗天涯”则描述了襄城风雨的猖獗,天地之间无日无风,无风不霾,映射出行路的艰难;第三句“心如摇旆头如葆”里,“摇旆”和“葆”都是对风吹动的形象的比喻,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心也如同飘摇在狂风中的旗帜一般不安定;第四句“却羡枯桑了不知”,诗人想象枯桑能够抵御狂风,无动于衷,因此心生羡慕之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感慨与无奈,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出襄城遇大风于野》是北宋诗人宋庠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5年,正值北宋初年。此时,中原地区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
宋庠在这一年的人生际遇中,刚过而立之年,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深受当朝皇帝赏识。他因博学多才,任职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编纂工作,并与其他学者共同研讨国家治理之策。这一时期的宋庠处于个人事业的上升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期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中原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北宋政权尚不稳定。因此,赵匡胤继位后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以求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受此影响,科举制度得到重视,大批有识之士纷纷涌现,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宋庠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关注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他在旅途中偶遇大风,深感自然力量的无常与人力有限。这首诗既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是对当时社会中人生百态的一种思考。通过描绘大风之景,诗人抒发对国家治乱、百姓福祉的关切之心,表达了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