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临川道中寄汪守

标题包含
临川道中寄汪守
渐远闽中地更平,土风疏爽语言轻。 山浓不减嵩高翠,溪涨浑如洛浦声。 忽见槐花思举子,欲求萤火遗书生。 使君元是丈人行,回首铃斋空复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处权,字伯行,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文人、词人。他生于公元1076年,卒于公元1159年,享年83岁。 李处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邦献是北宋时期的进士。李处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远离福建地区的地方更加宁静,当地的氛围轻松愉快,人们的言语也很随和。群山峻岭依旧苍翠欲滴,小溪的水流如同洛阳郊外的洛水一般清澈。忽然看到盛开的槐花,让人想起赴考的士子;想要捉些萤火虫送给那些求知的书生。身为长辈的你本是那些举子的榜样,回头看那书斋只剩下满满的情怀。
去完善
释义
1. 临川:地名,今江西省抚州市。 2. 汪守:指当时临川的行政长官汪革。 3. 闽中:福建地区。 4. 土风:地方风俗。 5. 疏爽:轻松愉快。 6. 语言轻:说话轻声细语。 7. 山浓:山脉密集。 8. 嵩高:即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五岳中的中岳。 9. 溪涨:溪水上涨。 10. 洛浦:洛阳附近的洛水河畔,此处代指河水的声音。 11. 槐花:一种常绿乔木的花,此处借指秋天。 12. 举子:科举考试中的士人。 13. 萤火:萤火虫。 14. 遗:给予。 15.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6. 元是:原本是。 17. 丈人:长辈,这里指汪守。 18. 铃斋:书房。 19. 空复情:徒有情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处权在离开福建的过程中,沿途所见的风景与人文风情。首先,诗人用“渐远闽中地更平”来形容地理环境的改变,表达了离乡别井的情感。紧接着,他描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强调了与故乡的不同之处。 诗中的“山浓不减嵩高翠”和“溪涨浑如洛浦声”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虽然身在异地,但眼前的山水景色却仍具有独特的美感。接下来,“忽见槐花思举子”这一句则揭示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看到槐花便想起了科举考试的事情。 此外,“欲求萤火遗书生”则表示了诗人想借此机会激励那些还在求学的学子,希望他们能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的“使君元是丈人行,回首铃斋空复情”则是表达对当地长官的尊敬以及对自己离别的惆怅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川道中寄汪守》是南宋诗人李处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当时李处权正在南归途中,途经江西临川时,因怀念故乡和友人,遂写下此诗寄给好友汪守。 李处权出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金兵南侵的战乱,全家迁徙至江南。他在南宋初年应召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战乱未能如愿。后来,他投身抗金事业,成为抗金名将岳飞的手下。岳飞遇害后,李处权受到牵连,被贬谪到福建。在福建期间,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游甚广,诗名远播。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李处权在南归途中经过江西临川时,回想起昔日与汪守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战火中相互扶持的岁月,心中感慨万分。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寄托哀思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